(通讯员 黄榆晴)为研究花灯古韵传承以及现代节庆旅游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华灯古韵”团队以南宁花灯为例,于2025年1月10日走进南宁青秀山新春灯会进行调研,深入访问并参望大地为夜空奉上的灯火诗篇。
“千树明霞沉碧落,一山星雨动春城”,当薄暮的余晖悄然隐入青秀山的褶皱,万千灯盏次第点亮,恍若瑶池坠落的碎玉,将山麓缀成一片流动的银河。2025年1月10日,广西师范大学“华灯古韵”团队循着新春的鼓点,踏入南宁青秀山新春灯会,以调研之行丈量占地926亩的璀璨之景,记录45组灯景下非遗花灯文化的呼吸与脉动。穿行于光影织就的秘境,团队成员指尖触碰的不仅是灯纱的温度,更是一个民族在光色中重生的史诗。
灯会入口处,“锦绣中华”大型门灯如巨幕垂天,壮锦纹饰盘踞灯柱,金线勾勒的铜鼓纹在光影中流转,似有远古的鼓声穿透时空。门楣处,壮族蛙神图腾与凤凰翎羽交错,LED灯带随人潮涌动明灭变幻,恍若神兽翕张鳞甲。团队成员实测发现,门灯基座暗藏声控装置,游客齐呼“广西美”,鼓纹便化作光瀑倾泻,引得孩童雀跃高喊:“门灯会唱歌!”
行至核心展区“璀璨烟花湖”,水天灯影共舞的奇观令人屏息。湖面浮灯以南宁传统鱼灯为形,纱纸为鳍,内置微型电机,游弋时鳞片翕张如活物;空中焰火炸裂的刹那,水面同步绽开“数字烟花”,金红光影与真实火雨交缠,倒影碎作万点流萤。团队成员采访现场的非遗匠人,韦师傅感慨道:“从前的日子扎‘火龙’要百日工,现在编程控光,眨眼就是一条银河。”
转入“春色满园”灯阵,团队成员恍若步入被春神吻过的秘境。木棉灯树缀满蚕丝红花,花蕊喷出橙花香气,暗合壮族“花神赐福”旧俗;紫藤灯廊下,三千盏兰形琉璃灯垂落,指尖轻触,灯色由暖黄渐变为靛蓝,仿若将壮族“冷暖四季”传说凝于方寸。最精巧处,当属“稻浪灯屏”——数控机械驱动千盏穗灯起伏,远观似金涛翻涌,近听有簌簌轻响。过路游客感慨道:“这灯里,能看见秋收的晒场。”
漫步灯会主通道,“壮美广西”长卷灯组徐徐展开。百米灯带以靖西绣球、宁明花山岩画为灵感,壮锦纹路为灯骨,亚克力板雕刻的漓江山水、龙脊梯田悬浮于空,游客穿行时,投影在地的鱼群随步涟漪,似踏浪而行。灯组尽头,一组“民族欢歌”互动灯柱尤为吸睛——游客扫码上传笑脸,影像即刻化作彩色光点,汇入铜鼓纹饰的穹顶,如星子落入壮乡的夜空。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们在花灯的魅力中思索着现代与传统相碰撞下的文化之路,深邃的夜空下,灯海仍如不熄的篝火。行走于灯影织就的画卷,团队成员用心体悟着南宁非遗花灯与传统节庆相结合所爆发出的新异的生命力,在触摸到技艺的温度的同时,更窥见文明在光色中重生的轨迹。那是古老图腾与现代光电的私语,是大地写给未来的长信,明亮地传承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强大信心与祝愿。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华灯古韵”团队成员们都将在调研过程中捧起一颗炽热的心,将热爱向四海传递,向世界高吟中华花灯文化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