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至1月22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生命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寻迹纯如,文化传承”寒假社会实践团队于淮安张纯如纪念馆开展以“寻迹纯如精神,担当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张纯如女士的生平及精神为主线,队员的讲解为辅助,旨在缅怀这位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而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辈,同时促使更多人铭记历史,传承张女士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等爱国主义精神。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团队为深入研习纯如精神做了充分准备。队员依据队长拟定的策划案,分工明确,广泛收集张纯如个人传记、其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以及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学术研究报告、幸存者口述史等资料,确保对张纯如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和创作过程有深度的认识。与此同时,队长赵妍积极与纪念馆方沟通协调,确定了实践团队1月17日的参观计划和队员们为期一周的讲解服务。
1月17日,实践团队探访张纯如纪念馆。团队首先在馆内工作人员引导下,观察了馆内陈列的珍贵照片、文献资料及实物展品。随后,队长赵妍依照张纯如女士人生轨迹,引领队员依次参观场馆。队员们从馆内石像处开启参观之旅,他们先在张女士雕塑前默哀数分钟,然后来到“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展厅。该展厅展示了张纯如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她的外公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父母皆为哈佛大学高材生,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张纯如自幼便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走进“海外赤子的中国情结”展厅,该展厅展示了张纯如在学业上的勤奋刻苦和对中国时时刻刻的关心。张纯如幼儿时期就热爱阅读和讲故事,五年级时被选中参加伊利若伊州中部地区青年作家大会。同一时期,张纯如忽然对其家族的历史与背景极其好奇,在其父母的影响下,了解到了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中学期间她将杂志《特立独行》复刊。1985年考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数学与计算机双学位,后对写作萌生兴趣,转入新闻系。1994年,偶然的一次会议上,因看到许多南京大屠杀真实的历史照片,她坚定了撰写南京大屠杀的决心。
继续前进,“直面真相的《南京大屠杀》”展厅展示了张纯如创作的艰难历程。为还原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1995年夏天,张纯如从美国前往南京,开展大量调查,搜集了众多相关资料,在国内友人协助下,探访南京大屠杀旧居旧址,采访幸存者,以寻找历史的证据。最终在南京大屠杀发生60周年之际,推出震撼之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向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暴行。此部分墙壁展示了日军大量的屠杀劫掠暴行的真实资料。
跟随队长脚步,队员们来到最后一个展厅。该展厅主要讲述《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后,张纯如女士不辞辛劳,奔波于北美各地,举办签名售书活动并发表演讲,致力于传播这段沉重历史真相。她的努力取得积极成效,该书一经出版便登上美国畅销榜,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传播。然而,她也遭受诸多恶意,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罪行,多次威胁张纯如,阻碍书籍推广,甚至企图篡改书中真实数字和文字记录。令人痛心的是,张纯如女士最终在长期重压与痛苦之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年仅36岁。
参观尾声,队员们在张纯如画像前再次沉痛哀悼,随后在纪念馆门口拉横幅集体合影留念。
1月18日至22日,队员们作为志愿者,为张纯如纪念馆的游客们提供讲解服务。讲解过程中队员们姿态端正,态度积极热情,他们用逻辑清晰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再现他们参观时的印象。参观过程中,志愿者们清晰流畅的讲解赢得了参观者的连连称赞。有一位张叔叔感慨道:“以前只是知道张纯如女士写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今天参观纪念馆后,才真正了解到她背后的艰辛与付出,她坚持捍卫正义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
活动后期,团队成员将活动期间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剪辑成短片,制作活动PPT,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发布,以扩大活动影响力。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关于张纯如精神和历史文化传承话题的讨论,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参与互动。团队期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张纯如事迹和精神,增强社会大众对优秀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张纯如女士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与反思。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张纯如女士精神内涵,致力于将这段历史与和平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为文化传承与历史教育注入新活力。
文字:李学东,赵妍
图片: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