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雅韵,弦歌不辍启新程 1月17日午后,岁寒却难掩队员们传承非遗的热忱。团队成员准时奔赴南航将军路校区,开启京剧艺术的研习篇章。踏入京剧课堂,仿佛穿越时空,步入了历史的梨园。国家二级演员张乐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从京剧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将京剧发展历程中的风云变幻、兴衰荣辱一一呈现,令同学们“如临其境”。


队员们学习京剧身段
身段学习时,老师一招一式的示范,恰似行云流水,翩若惊鸿。队员们目不转睛,紧跟老师的动作,从蹒跚学步般的摸索,到慢慢领悟神韵,举手投足间尽显对京剧艺术的敬重与热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一板一眼、一颦一笑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京剧表演的精益求精,探寻传统戏曲的文化密码,回溯历史深处的家国情怀与世间百态。此次京剧学习,恰似一颗火种,点燃了队员们们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熊熊烈火,为后续的探寻之旅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俗瑰宝,匠心独运绽芳华 1月18日上午,晨光熹微,团队成员汇聚于民俗博物馆,开启绒花制作技艺的探索之旅。“一砖一瓦皆是诗,一草一木总关情。”踏入甘熙故居,青砖黛瓦,古意盎然。队员们穿过古巷宅邸,听讲解,赏建筑装饰。精美的砖雕木雕,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古老的生活器具,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绒花制作课上,非遗传承人程颖手把手教学,从最基础的软化铜丝开始,同学们一步步学习染色、勾条、打尖、传花等工序。制作过程中,队员们屏气敛息,专注于每一个细节,将一片片绒花拼凑成心中的美好,让这承载着吉祥寓意的传统技艺在指尖延续,传承非遗文化的火种。亲手制作的过程,不仅让队员们掌握了一门技艺,更让他们触摸到江苏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队员们学习绒花制作
云锦华章,织就传承新画卷 当天下午,团队与东南大学“锦绣梦华实践团”相聚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探索之旅。刚迈进馆内,精美的云锦作品便撞入众人眼帘,绚丽色彩与精美图案,瞬间将大家的目光牢牢锁住,让人不禁感叹“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联合东南大学研习云锦技艺
两校成员并肩而行,一同聆听讲解员细致入微地介绍云锦从原料选取到复杂织造工艺的全过程。讲解过程中,大家全神贯注,仿佛亲眼目睹古代织工们在织机前辛勤劳作的场景。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与东南大学的同学们热烈地交流探讨。大家围绕云锦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双方都力求为这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云锦不仅承载历史,更能在新时代绽放独特光芒,携手共赴非遗传承之路 。
队员们参观云锦博物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星火拾遗”社会实践活动,南航学子们深入江苏非遗的世界,通过亲身实践和学习,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非遗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虽已落幕,传承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将非遗传承的责任扛在肩头,未来,团队成员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支教、科普等多元形式宣传江苏非遗,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国非遗传承事业添砖加瓦,让非遗的星火在新时代传承中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广袤苍穹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