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正如毛主席在诗中写道,军与民团结一心,在战争中必然结成强大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生机勃勃的和平建设时期,军民团结始终是人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2025年1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实践队来到寿光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烈士,学习红色文化,了解红色历史。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员参观了陈毅担架连的雕塑并了解了这段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寿光县委带领全县广大人民,多次掀起参军参战、踊跃支前热潮,积极动员民兵、民夫,组织担架队转战鲁东、沂蒙,送粮车推到了济南、淮海,涌现出如“陈毅担架连”等支前模范。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军队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3月,寿光县临湖、泊东两区由27个村的民兵骨干和部分县区干部组成了一个123人的担架连。在孟良崮战役中,寿光县远征担架连随军转战山东、江苏等地26个县,行程17000公里,担架连在火线上抢救伤员,有9名民工光荣牺牲。因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该连荣获山东省政府颁发的“巩固模范”锦旗和华野七纵授予的“钢的担架队”奖、“陈毅担架连”称号和锦旗。
人民群众的积极援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一真理得到了最为生动而深刻的体现。广大的人民群众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农民们拿起武器,成为红军和游击队的主力军,他们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在后方积极支援前线,为革命军队提供粮食、衣物和情报。他们的行动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整个中国大地的革命热情。
在艰苦的环境中,人民群众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革命战争年代,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团结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也始终坚定地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这种紧密的联系和高度的团结,使党与人民群众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军队才能在装备落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
实践队员拜谒革命旧址、纪念场馆,学习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事迹,重温红色经典、红色历史,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才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