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的宝藏。历史的长河蜿蜒曲折,几番洗练,终将它们沉淀下来,彰显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7月11日至22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兰州体验刻葫芦和传承非遗技术实践团开展了以“‘非遗’实践,文化传心”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前的合影
“非遗”故事,历史长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成果,体现了中国深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7月13日,团队成员参观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馆中展陈了兰州刻葫芦、兰州剪纸、泥人等手工艺品。
作为首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雕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较为独特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
团队成员参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匠人匠心,“非遗”之旅 7月15日,实践团前往阮氏葫芦艺术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向阮氏刻葫芦的第四代传承人、省级美术大师阮熙越老师学习刻葫芦技艺并进行访谈。阮老师为大家介绍初学者应该从雕刻鸡蛋葫芦入手,自豪地说到:“鸡蛋葫芦是兰州的特有品种,大的似鸡蛋,小的如算珠,表面光滑圆润,不似其他地区的亚腰葫芦,中间有弯曲,新手不易掌握。兰州刻葫芦也因此而闻名。”阮氏雕刻葫芦所采用的是针刻,生产过程大致分为八道工序:选材、原材料加工、构思、构图、雕刻、着墨(着色)、抛光和装饰。
阮熙越老师正在雕刻葫芦

团队成员们雕刻的葫芦
实地调研,助力“非遗” 7月18日至7月20日,实践团对兰州市区文玩店刻葫芦的售卖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兰州雕刻葫芦主要在城隍庙和五泉山公园两个地方集中售卖,并且售卖的商家并不多且价格偏贵,流行度和知晓程度不高。此外,在前往青白石葫芦街道对葫芦种植户的走访中,从村民的口中了解到:“现在兰州种植葫芦的很少了,青白石街道和杨家湾村基本没有,石川乡的种植规模稍微大一些的,是专门供应给做葫芦工艺品的。以前兰州本地种葫芦的稍微多一些。”由于经济和种植技术等条件,兰州现在种植葫芦的很少。原材料不足也是兰州雕刻葫芦发展的一大难题。
葫芦种植户向团队成员介绍葫芦
动态保护,活态传承 在对兰州雕刻葫芦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了解了其传承难处。实践团队认为传承兰州雕刻葫芦这一为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第一,加大传承与教育力度。通过建立刻葫芦技艺培训中心,邀请资深艺人传授技艺,激发青少年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人。第二,创新与现代融合。如探索与时尚、家居装饰、科技产品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拓展刻葫芦的应用场景。第三,加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利用兰州作为旅游城市的资源优势,将刻葫芦融入旅游产业链,如开发刻葫芦体验课程、设立刻葫芦主题旅游线路等,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提高刻葫芦的市场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