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传统的居住模式、有限的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市场力量的不完全渗透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失能老人对家庭内部成员提供的照护服务产生了更为深重的依赖。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变迁,家庭作为照护主体的能力正逐渐削弱,导致许多家庭在承担照护责任时面临“经济收入缩减、健康水平下滑、社会融入受阻”的连锁反应,形成了一种福祉层面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一人失能,全家生活失衡”的严峻现实。
在此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农村家庭照护研究团队第三组,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那些在农村地区生活且自理能力受限的老年家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力求真实还原并理解这些家庭在照护老人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状况与挑战。
2024年7月至8月,实践队成员陆续开展实践调研,其中,实践队成员通过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采访了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的老人及看护家属。
66岁的郑阿姨分享了她的家庭故事。自家中新居落成以来,她与丈夫便将年已九旬、行动不便的公公接至身边悉心照料。公公因腿脚问题,几乎与世隔绝,仅能在屋内依靠拐杖缓缓移动,这要求家人时刻相伴左右,以防不测。尤为细致的是,考虑到老人饮食偏好,家中常需特制清淡菜肴,以符合其口味与健康需求。郑阿姨坦言,自己尚能应对,但丈夫因承担更多照顾责任,社交活动大减,尤其是去年公公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频发的低烧更让全家紧绷神经,丈夫更是夜不能寐,常需起身查看公公安危,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72岁的钟叔叔说,从前父亲在世时,最后的十几年患了阿尔兹海默症。那段时光,父亲从最初的健忘逐渐发展到丧失语言能力,最终卧床不起,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幸运的是,钟家兄弟姐妹七人团结一心,制定周密的照护计划,轮流守护在父亲身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尽管身心俱疲,但亲情的力量让这份责任显得不那么沉重。谈及是否考虑过外部养老或聘请护工,钟叔叔感慨道:“老人大多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对养老机构心存抵触,认为那里缺乏家的温暖与自在。加之我们作为子女,总担心外人照顾不周,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尤其是父亲后来已无法表达,万一受委屈也无处诉说,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亲自照料的决心。”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研,实践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农村地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的沉重现实与复杂挑战。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传统居住模式的束缚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农村家庭在照护失能老人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与牺牲精神。郑阿姨与钟叔叔的故事,是无数农村家庭照护失能老人现状的缩影,它们揭示了家庭作为照护主体所承受的经济、健康与社会融入的多重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福祉困境。在未来,实践队成员会努力给予农村地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共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农村特点的家庭照护新路径,让每一位农村老人都能在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中安享晚年,也让每一个承担照护责任的家庭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