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土建学院扬帆小组8月18日讯 通讯员邵杰 毕应越】
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垃圾处理压力。据统计,2022年,全国城市、县城垃圾清运量分别达到2.44亿吨、0.67亿吨。由于实行垃圾分类时间较短,在广大县城与农村地区,群众参与度还不够高,覆盖面 和质效均有待提升。我们该如何进一步创新举措, 推进相关工作有效下沉,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8月17日,由江苏科技大学土建学院邵杰同学带领的实践小组来到各自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点,与垃圾分类工作者合作,和居民面对面交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现场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王健同学作为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工作 通讯员邵杰摄
态度决定行动。推广垃圾分类,首先要引导居民转变认知、提高接受度。有调查显示,不少人对“混装混运”的担忧,影响着分类的积极性。对此,既需要加快建设分类处理设施,完善垃圾收集、运输、消纳系统 实现全链条有机衔接,避免“ 先分后混”,也应丰富载体形式,向群众展示垃圾处理全流程,消除顾虑。
罗迪同学在当地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工作 通讯员邵杰摄
在实践过程中,组员们充分发挥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创新宣传方式,采用面对面宣传、调查问卷等形式,提高了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效果。此外,他们还积极与社区管理部门沟通协作,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
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工作 通讯员毕应越摄
垃圾分类虽是小事,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推广垃圾分类,要优化流程、强化激励。比如,上海于细节处改善体验,推进小区加装洗手池、自动除臭机、感应门;开发回收小程序,提供灵活、快捷的可回收物再利用渠道;推行绿色账户,市民可将分类行为转化为积分兑 换礼品。如今,. 上海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稳定在95%以上。不弃微末、精准施策,瞄准分类操作痛点,多一分服务、减一些负担,有利于促进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着眼未来、多措并举、凝聚众力,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我们定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江苏科技大学土建学院扬帆小组 责任编辑 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