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以说,只要我们拥有别人不知道的知识点,我们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在这个暑假的8月18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分团委组织“爱心支教队”,以“共筑快乐,相伴童年”为主题,走进合肥市瑶海区磨店社区职教城社居委,进行爱心支教,我也有幸成为十四人团队中的一员,通过这一段从没体验过的时光,我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拥有了更多值得怀念的体验。
我们支教的学生都是小朋友,最大的11岁,最小的仅有7岁,我们利用第一天的自我介绍,对班级里面的30名小朋友进行大致了解,明白他们特长是什么,喜欢什么。然后根据这些,设计自己的课程。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让小朋友们融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我们查阅网上材料、博主视频,但由于本身知识储备不够充实、备课时间不够充分以及自己的心理素质,导致课堂效果远远低于预期效果。这也让我们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不易,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提前做好完全的准备,并具有强大的心理。
学生和老师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平等友好相处,我不喜欢别人叫我老师,我都是让小朋友们叫我哥哥,感觉一下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三下乡的期间,这些小朋友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朋友,我们下课的时候会在一起,交流回家之后玩什么、学什么,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朋友们的状态和心态,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课堂上的互动。除此之外,我们也作出更多的改变,如音乐鉴赏课上,和小朋友们跳网上比较火的舞蹈等等,让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课堂。在课下交流的时候,小朋友和我们说,他们很喜欢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大部分都是他们没有接触、或者很少接触的,我们也发现,小朋友们好像更喜欢红军的故事,尤其是一些战役之类的,每次课堂上,大家都很认真听讲。
奋进新时代,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不止走进语数外,应该更多地走进历史,走进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新时代,学习更多有用实用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爱国主义素养和人文主义素养。青少年应该朝气蓬勃,教育者也应该抛弃应试教育的观念,用劳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不是单单的在课本的世界里遨游,这样的青少年才是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而这也正是我们支教队的目的。
这次三下乡,我们用真心换真心,取得了活动的圆满结束。无论是班级里面的小朋友,还是小朋友们的家长,大家对我们都很热情,我们也因为这些,而感觉很有成就感。从刚去的陌生,到临走时的不舍,我收获了很多难忘的回忆。通过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充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接触了社会,是自己在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提升。本次实践活动锻炼了我,也培养了我,通过实践这种形式,使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成长。
没有谁生来就什么都懂,都是通过后天的实践才可以不断取得突破。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更应该通过三下乡这种实践活动不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在支教中,我们面对很多困难,但也正是在实践中学习,接受实践的考验,我们的个人能力才能得以提高,也让我们感受到当老师的不易,以及广大劳动者的社会气息,让实践队员更加明确自己的个人目标,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这或许就是三下乡的意义所在。
图为口演讲口才教育课后,实践队员与小朋友根据课堂上的话题,交流长大后想要成为怎样的人。通讯员 刘旭 摄
图为手工美术课堂上,小朋友们在积极配合实践队员,按照实践队员的教学内容折纸。通讯员 汤静羽 摄
图为红色教育课堂上,实践队员给小朋友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当讲到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时,小朋友上台背诵《七律·长征》的场景。通讯员 刘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