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苏州理工学院“星辰之光”实践团小队成员们为了探究中华民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来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共赏金陵民俗风情,体验一次南京城的生活日常,切实感悟六朝古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瑰宝。
七月的南京,热情又热闹,迎着朝阳,队长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南京民俗博物馆,探寻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以及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见证和缩影,以及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友恭堂,其内部构造最精巧,装饰最华贵,连厅内上端的梁架都进行了雕花工艺加工。整个大厅又高又正又宽敞,屋宇轩昂,充分显示了主人的财富、气势和地位。在大厅后面的过道左墙有两块保存完好的“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的碑石。
图为“友恭堂”遗址。多彩校园网通讯员 姜妍 供图“友恭堂”位于南捕厅15号,是甘氏的堂号,也是整个宅第、家族的共同称谓。“友恭”二字源于“三字经”。“友恭”的意思是家族之中、兄弟之间应上友下恭,兄应爱其弟,弟则敬其兄,延及父子长幼之间同样如此,这样便能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从而产生家族凝聚力。“友恭”的根本是儒家的“孝”,两百多年来,“友恭”精神被甘氏家族历代先祖奉为治家、处世的灵魂和准则,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至今不减分毫。
随着成员们的不断深入,小队来到了南京云锦展示区。云锦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展厅工作日人员介绍,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南京工艺“宝艺”之首,与苏州的宋锦、
四川的
蜀锦齐名,并称我国三大名锦。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云锦织造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如今生产的云锦除出口做高档服装面料及供少数民族服饰、演出服饰外,又发展了新的花色品种,如云锦台毯、靠垫、被面、提包、马夹、领带、挂屏等日用工艺品,并根据消费者需要,用各种纸盒包装。
图为南京云锦展示区。多彩校园网通讯员 姜妍 供图
南京民俗博物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和活态展演,以传承人工作室的独特形式,给大家带来集展示、展演和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馆内展览展示南京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77项,设立南京剪纸、南京云锦、秦淮灯彩、绒花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22间,将南京的特色非遗民俗文化传承故事娓娓道来。小队成员们在欣赏非遗精品的同时,也可近距离驻足欣赏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在观摩学习的同时主动向非遗老师请教答疑,寓教于乐,老师们也很乐意为我们解惑,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非遗的小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馆内合影。多彩校园网通讯员 姜妍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国文明进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担负起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愿尽青春之力,传续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