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深入探索喀什高台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活动圆满结束,来自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实践团深入这一历史文化名区,对当地土陶等手工艺文化进行了全面调研,并见证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进展。
图1(极具特色的民族建筑物)
喀什高台民居,位于新疆喀什市吐曼河西岸是一处高40米、长800米的高崖上的原生态街区,占地4.45公顷。这里不仅是喀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南疆河谷台地“就地取材、因地就势”民居特点的集中体现。巷道弯曲狭窄,小胡同、手工作坊遍布其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天际轮廓线,成为喀什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观。调研团一行重点考察了高台民居中的土陶制作技艺,这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台民居小巷中,每个门洞都通向一个手工艺展览馆,土陶、皮帽、木器、药茶、编织、砖雕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
图2(帽子叔叔店里的皮帽)

图3(小巧精致的木雕)

图4(配置的药茶)

图5(阳光下的土瓷)
我们在自治区级新疆土陶第六代传承人吐尔逊·祖农的带领下,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塔木等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6(老师傅正耐心的为调研人员讲解土瓷的制作过程)
吐尔逊·祖农师傅向我们讲述了土陶制作的历史起源、技艺传承以及面临的挑战。他表示,土陶制作技艺精湛,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把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作品失败。尽管如此,每位传承人都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他还表示,希望通过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推动土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技艺。我们聆听传承人的讲述,深刻感受到了制作土陶的艰辛和不易。从选材、揉泥、拉坯、雕刻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们倾注大量的和汗水,这让我们更力珍惜和尊重非遗文化,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力量的决心,此次调研活动还见证了高台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新进展。喀什高台民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坚持原真保护与风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历史民居、传统风貌建筑等进行整体性保护提升的基础上,适当植入文化旅游业态,传续激活高台民居古老的文明和多彩的文化,实现喀什高台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喀什高台民居的非遗文化,也更加坚定了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工艺,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图7(画师正在写生)
喀什高台民居作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区,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随着保护利用工程的不断深入推进,相信这一历史文化名区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新疆文化旅游的又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