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究涉海类博物馆在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实现对海洋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2024年7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海博知行实践队赴针路航海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探寻博物馆在展示海洋历史、传播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科研及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经验。
团队成员首先在馆内自由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船舶通信导航技术”“青岛海岸电台历史”等专题展区。该馆以“航海”为主题,“博物”为基础,涵盖文物收藏、研学教育、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等功能,藏有近600件航海展品,其中一批珍贵展品可追溯至宋代,包括古老的航海天文钟、罗盘、船灯以及沉船瓷器等,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航海史。
随后,团队成员与博物馆负责人马桂山展开座谈。自春秋时期海权思想萌芽,历经海上丝绸之路的确立与拓展,直至“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马桂山借助丰富历史文献与鲜活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海权与海洋作为世界强国兴衰关键要素的观点。他指出涉海类博物馆作为特定领域的博物馆,它们在保存海洋文化遗产、普及海洋知识、促进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提升公众海洋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大力重视涉海类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涉海类博物馆在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航者无疆,“指”引未来,建设涉海类博物馆对于保护传承海洋文化遗产、普及海洋知识、促进海洋科学研究与交流、增强国家海洋软实力以及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重视涉海类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