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沙市图书馆以总分馆为基石,扎入大街小巷,融入城市肌理,为城市阅读服务体系架构。民营公益图书馆是这一体系强劲的“有为”力量,是基层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2024年7月,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湖南长沙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对长沙市花香分馆、简名分馆、左岸分馆三个民营公益性质突出的图书馆进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调研。
曲径通幽处,花香入梦来。隐匿在居民楼间的花香分馆是一家与花艺馆相结合的植物主题图书馆,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馆内有花、有茶、有书,属于楼上楼下的综合馆体,我们藏书数量有10000册左右。现在流量已经很成熟了,每天都能有50多个人进进出出,每个月的借阅量达到2000册次左右。”馆员介绍,在这里,“每个学期,每年都会开展好几十场活动”。
图为花香分馆走访图片
咖啡香里有书香。简名分馆曾是一座“网红图书馆”,颜值与价值皆属上乘。据以前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分馆面积大约120平,藏书约12000册,日均客流量达到100人以上。成立之初作为典型模板空间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央视都有进行采访,建设也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如咖啡店提供场地、读书会一些私人筹款、政府拨款、市区图书馆给予图书、设备、活动等资源的配送。”
图为简名分馆图片(转载自望城发布公众号)
幸福邻里,书香社区。左岸分馆是开福区首家有民营企业参与运作的社区图书馆,馆内面积约300平方米。“我们馆就是一家由私人投资创办,旨在做公益回报社会的图书馆。场地和馆员都是私人提供和聘请的,但市图书馆有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频率大概一年三、四次吧,还会配送图书、设备等资源”,馆员在采访中说道。“馆内的活动都是承办市馆的,有志愿者会来参与馆内活动的开展举办。”
图为左岸分馆走访图片
民营公益图书馆正在探索践行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形式的发展道路,但在实际运作中还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在采访中,花香分馆馆员说道,“分馆在场地、资金、人力等方面主要由私人承担,但分馆建设似乎没有为所在店铺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提升,仅依靠现有的财政资金支持,对于维系分馆持续运营的力度尚且不够。”简名分馆负责人表示,因为疫情,经济形势不佳,补贴有所削减。分馆经常长时间闭馆,最长的达到半年,效益受到一定损害。加上后期咖啡馆外包,与图书馆成为两个单独的实体,作为纯粹的没有与商业模式捆绑的公共文化机构,费用的独立性差,导致分馆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常运营的资金难题。
通过调研,团队成员意识到民营公益图书馆的创办者都有着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厚情怀。这种情怀的落地还面临“柴米油盐”等现实问题的困扰。民营公益图书馆实现从“有”到“优”的华丽蜕变,迫切需要各方努力,形成一种上有保障、下有需求的文化制度。
指导老师:龚蛟腾 通讯员:方美 种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