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间中医的传承发展,《中医药战略发展纲要(2016-20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民间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即便如此,民间中医的发展仍面临特色诊疗技艺传承困难、缺乏中医系统理论支持、相关政策宣传缺位等诸多困境。时代不断进步,数字化成为当下社会的明显趋势,而中医也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为弘扬中医文化,探寻优秀民间中医,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民医智研”实践小分队以“民间中医的数字化转型”为主题,于7月15日至7月31日期间以小组成员各自所在城市组建小分队并开展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包括南京、岳阳、师宗、宜兴、睢县、娄底等城市。小组成员实地走访并深入了解当地民间中医诊所,通过实地采访、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它们所包含的科室,就诊人数,特色疗法,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此次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宣扬中医文化,宣传中医诊所并推动民间中医的数字化转型。
目前,小组成员已经利用暑期时间采访了三十余家民间中医诊所,后续还将继续进行采访。团队已经采访了南京立仁堂中医诊所、金蚁康诊所、洛阳正骨、善行堂推拿康复馆、徐氏中医、福林中医诊所、娄底周祖德中医诊所等。寻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在与诊所负责人的交流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中医知识,更被他们的这种传承精神所感动,希望尽自己一份力量去推动中医的数字化转型。
以下是小组成员来到湖南岳阳的孙小梅中医诊所进行采访的一次活动记录。这虽然只是团队成员采访的其中一家中医诊所,但也反映了团队采访诊所的基本流程。
来到诊所之后,成员们首先诚挚地说明来意,向孙小梅中医介绍我们的实践项目以及项目的意义。孙小梅中医表示同意之后,先填写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对诊所相关数据进行了初步收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再进行更深层次的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小组成员了解到诊所开办的时间不长,但是一应俱全。医生主要针对中医内科常见病以及颈肩腰腿疼进行治疗,尤其擅长中医推拿、针灸等。并且,该诊所还具有一系列针对中风后遗症等特色治疗项目,接着医生带领成员参观了诊所内部的环境设施,参观到进行针灸的场所时,孙小梅医生着重介绍了诊所的特色疗法——针灸和推拿。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用电子设备记录了下来,经负责人同意后拍摄了很多诊所照片。参观完之后,医生还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一位患者常年酸痛,医生根据经验诊断后用针灸定期帮患者治疗,逐步缓解了腰椎不适的症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交流过程中,孙小梅中医强调,中医的文化博大精深,对电子科技设备的依赖相较于西医来说较小,仅凭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一根根银针和一些中草药相辅,就能让病情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也是她和她的家人一直坚持在做这件事的原因,她希望中医文化的精髓能永远传承下去并更好地造福他人。当小组成员听到这样的精神时,无不为之动容,中医不仅只是传统的医疗方法,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给予了患者极大的信心与鼓励。由此可见,中医诊疗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做好中医的传承以及推动中医数字化转型更是十分有必要的。
探寻民医瑰宝,弘扬中医文化。利用暑假期间,团队成员深入家乡或心仪之地,踏上探寻民间中医的非凡之旅。中医诊所正处于一个根植于传统,创新传承,不断拓展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的阶段,其本身凭借具有的独特魅力与深厚价值,为人类的身心健康贡献了很多的智慧与力量。在探访诊所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聆听了古老中医智慧的传承故事,感受到中草药香弥漫的街巷,亲眼见证了老中医的仁心仁术与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同时,团队也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中医文化,传播中医文化,为中医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文字来源:余梦琪、唐莹
图片来源:沁园书院“民医智研”社会实践小分队
指导老师:孙会荟、万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