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以其醇滑甜爽、鲜香持久的红茶举世闻名,有着“中国红茶之乡”的美誉。为实地了解茶叶生产现代化水平,发掘科技助力农业的更多可能性,7月16日至7月18日,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科技赋能茶田,智慧点亮茶韵”突击队踏上这片沃土展开深入调研。
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风景,炎炎骄阳悬于碧蓝如洗的天空上,连绵不断的山丘身披绿装静立在变幻万千的浮云下,悠然自得,恬静舒缓,这是队员们对英德市英红镇的第一印象。
起初,同学们还在疑惑科技如何才能在这片乡土风情浓郁的质朴大地上扎根,殊不知在接下来的调研中,英德将向众人展现农业与科技相融交织的精彩画卷。
科研精神铸茶魂,悠悠茶香颂匠心
“英红九号是研究者们从云南大叶种中分离出来的,从引进到分离,从品比试验到重新命名,这个过程花费了八年的时间……”英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对英红九号的培育历史娓娓道来。突击队员们细细观看着馆中展出的相关文献、研究时的样品……它们静静地躺在暖黄色的聚光灯下,无声的讲述着英德茶叶与科研者们之间的故事。
看着馆中收藏的英红九号品种认定证书,流逝的时光已让纸张有些微微发黄,但其上工整端正的字迹依旧清晰。细细阅读其中的文字,眼前仿佛浮现出炎炎烈日下研究员们在试验田中辛苦地展开研究的画面。从引进云南大叶种到育成英红九号足足将近二十五年,人生又有多少个二十五年呢?多少科研人的青春光阴在这片茶田中流逝?培育期间他们又耗费了多少的精力和心血?突击队员们不得而知,但在阳光下静谧地生长着的茶树,高悬于墙上的荣誉证书都在无声的记录着这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和工匠精神。
接着,突击队来到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参观,负责人亲切的接待了队员们。“我来到所里进行研究已经十年了……”当负责人谈到自己所熟悉茶叶研究领域时,眼中闪着自豪与热爱的光芒。那点点星光似乎带着强大的感染力,望着他坚定的双眼,同学们也不禁地被这份热情所传递,无形中坚定了要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于技能付诸实践的决心。
智种茶园满目翠,科创工艺茶韵绵
带着尖顶圆边的竹帽,走在带着泥土芳香的小路上,放眼望去,一棵棵整齐的茶树如同绿茵茵的厚实地毯铺向天边。在这里,随处可见科技的身影,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植保无人机等等先进的助农科技装置在茶园中如火如荼地工作着。在这个智能生态茶园里,害虫的出现也被实时监测计数,以便茶农及时发现虫害,利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驱赶或消灭害虫。
科技助力英德红茶不仅体现在满目鲜翠的茶园里,在中央智能茶厂,突击队队员们可以看到全国首条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英德红茶英红九号智能生产线。看着嫩绿的茶叶随着自动的流水线一步步进行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最终变成了条索紧结的成品茶,让人不禁由衷地感叹传统制茶工艺和现代科技技术的和谐交融。
突击队员参观英九庄园的中央智能茶厂。岑昕供图
“我们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变成了各项确切的参数,这样可以保证茶叶加工的标准化,品质也有所保证。”茶企负责人热情地介绍到,“来,同学们,喝茶!”说着便沏上一杯杯汤色红艳、香气逼人的英红九号让突击队员们品尝。“喝茶”已经成为同学们来到英德所听到频次最多的字词。英德的红茶文化已经成为了闪亮的名片。在鲜高持久的茶香中,在醇滑鲜爽的口感中,突击队员们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悠长延绵的茶韵,也爱上了回味生甘的英德红茶。
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传承匠心。英德红茶产业仍需更多的年轻力量,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去探索科技助力英德红茶的更多可能。突击队员们应当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支撑,以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将论文书写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出属于突击队员们的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