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以公益情怀擦亮履职底色
浙江海洋大学“共画最大同心圆”基层调研实践团聚焦统一战线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构建,探寻政协委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从公益普法的角度进一步探寻统一战线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意义。实践团成员于7月17日来到浙江乾勇律师事务所,与政协委员刘勇平律师进行了一场深度访谈。
访谈中,政协委员刘勇平以其独特的公益情怀和对民主监督的深刻理解,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统一战线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优秀义工”,刘勇平委员认为,让做公益活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他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政协委员的职责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如何在公益普法中擦亮履职底色。
图为刘勇平委员任职资料 谈到民主监督的本质与挑战,刘委员指出,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尤为重要,必须防止以监督之名行谋私利的现象发生。刘勇平强调,政协委员在监督时必须保持公心,确保监督过程的纯洁性和有效性。十年前,刘勇平在定海区成立了首个委员工作室,随后工作室的规模逐渐扩展至舟山市政协定海委员工作室,乃至浙江省政协的委员会客厅。这一系列的探索不仅彰显了机制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为政协委员如何在统一战线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为刘勇平委员回答浙江海洋大学“共画最大同心圆”基层调研实践团的提问
刘勇平委员将对家乡的热爱转化为对改进地方治理的批评与监督。“我之所以会提出批评和建议,是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他表示,政协委员的权利是无形的,更多源于社会的认可和影响力。在法律服务领域,刘勇平委员及其团队不仅提供常规的咨询服务,还开创了公益性质的短视频普法栏目,至今已制作超过300期。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普通民众更好地理解法律,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栏目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常见法律误区进行解读,有助于纠正民众错误观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通过互动性强的视频内容,激发民众对法律的兴趣,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来,增加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刘勇平的普法实践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这一公益性质的普法栏目也成为了统一战线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一个成功案例,展示了政协委员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增强了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栏目还解决了许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提高了民众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信任度,提升了民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普法不应仅仅局限于灌输,”他说道,“应结合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这种结合社会热点的普法方式,旨在让法律知识变得生动,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从而提高民众的法律素养。
图为浙江海洋大学“共画最大同心圆”基层调研实践团成员聆听并记录笔记
刘勇平委员的故事,是统一战线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构建中的一抹亮色。他不仅是一位政协委员,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公益先锋。通过持续的公益行动与民主监督,以实际行动诠释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使命,他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贡献力量。在本次访谈中,刘委员不仅分享了他的经历,更传递了一种信念——以公益情怀擦亮履职底色,让每一次普法、每一次提案,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步伐。
图为浙江海洋大学“共画最大同心圆”基层调研实践团成员与刘勇平委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