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暑期“三下乡”|景德镇学院“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展:古色古香非遗韵,千姿百态展新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3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文脉赓续,生生不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青年学子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认识,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于7月6日前往本次非遗传承第二站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兴田乡,探寻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浮梁珍珠灯。
  承灯艺流光,传璀璨匠心
  为深入了解浮梁珍珠灯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满怀热忱抵达江西省景德镇市兴田乡潭口村,拜访非遗传承人汪庆和老先生,并在参观汪氏祠堂、访谈汪老先生以及亲手体验制作珍珠灯的过程中,深度感受浮梁珍珠灯的魅力。
  跟随汪老先生的步伐,实践团踏入了古色古香的汪氏宗祠,在这里,大家聆听汪老先生对浮梁珍珠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背景的详细介绍。
  汪老先生提到,浮梁珍珠灯历史悠久,始于唐玄宗年间,一千多年来,潭口村一直坚持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办这一灯彩活动。当时的浮梁珍珠灯被称为“五谷丰登灯”,直至北宋真宗时期,潭口村有位汪本老先生在京城给太子当老师,在汪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太子日益成材,汪老师与太子的感情也日渐加深。不久,汪老师患病去世,太子哀恸。真宗皇帝为了悼念汪老师,特封潭口村的“五谷丰登灯”为“珍珠灯”,并赐给半副銮架相伴,即:大刀、铜锤、斧钺。从此,这独一无二的“珍珠灯”,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话历史遗韵,听岁月史书
  随后队员们有幸与汪庆和老先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访谈,共同探讨了多个话题,从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与创新到社会责任,每一段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火花碰撞,激发出深刻的思考与领悟,让队员们感受到了老先生的智慧与魅力。
  秉匠心独韵,剪纸上生花
  在汪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珍珠灯制作中的精妙剪纸技艺,绘制、翻折、裁剪,每种纹样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寄予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份由汪老先生倾囊相授的技艺,激发了实践团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吸引到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到对珍珠灯的保护与传承中,让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与浮梁珍珠灯进行深入接触,感受其独特魅力,身体力行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要让非遗走出去、被看见,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我们期待更多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 来源: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 暑期“三下乡”|景德镇学院“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展:古色古香非遗韵,千姿
  • 铭记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
  • 2024 年 7 月 27 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于线上成功开展党史宣讲活动,参与对象为湘新黔藏四地的小朋友们。
  • 07-31
  • 古韵筑辉,乡村焕新——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古韵兴辉”实践队赴闽浙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经济管理学院“三下乡”突击队赴河源市紫金县群丰村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 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走群丰,青春聚力正当时”突击队顺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 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走群丰,青春聚力正当时”突击队顺利开展非遗文化活动
  • 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走群丰,青春聚力正当时”突击队顺利开展乡村产业助力活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