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碑林区开展社会公众参与文遗保护机制调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碑林区开展社会公众参与文遗保护机制调研
炎炎夏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群年轻学生前往西安市碑林区,开展了一项主题为“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是深入探究碑林区的文化遗产现状,分析社会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并探讨他们如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碑林区,作为西安市的文化和历史心脏地带,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通过深入的调研,了解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和参与情况,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这些调研结果将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提供宝贵的参考。
实践团成员们前往了碑林区的多个文化遗产点,包括西安市碑林区张学良纪念馆及兴庆宫,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当地居民和游客,收集了大量关于调查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度的第一手资料。在高桂滋公馆,调研小队的成员们手持问卷进行调研。他们采访了几位老人,老人们热情地接受了问卷,并分享了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老人们普遍表示,这些老建筑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应该得到妥善保护。同时,他们也希望政府能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张学良公馆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关注。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张学良公馆的历史充满兴趣,也愿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在张学良纪念馆,调研团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参观过程中,他们发现大部分观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极高的认识,许多参观者在解说牌前驻足良久,认真地了解每一段历史的细节。同时,馆内也有许多工作人员积极地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普及文物法律法规。然而,当谈及具体的保护机制时,不少人表示缺乏参与渠道和有效反馈机制。这使得调研团队意识到,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接着,团队成员前往兴庆宫,作为古代园林的典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在园内,调研团队随机向游客和工作人员发放了问卷。他们普遍认为,兴庆宫是西安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服务质量等。这些建议为后续的分析和报告撰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兴庆宫的调查中,调研团队发现许多市民在参观时都表现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热情。此外,他们也注意到在公园的显眼位置,有关于文物保护的宣传栏和标语,这表明了政府在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方面所做的努力。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子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还深刻认识到社会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发现,加强非遗文化在数字媒体上的传播、鼓励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活动、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有效途径。
调研团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显示大多数游客及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展现出了普遍且积极的态度,这表明社会整体对于维护历史记忆、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性有着较高的认同感。这种积极的态度并未充分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行为,反映出公众在参与渠道、时间投入或能力准备等方面存在障碍。实践团建议通过创新参与机制,如设立便捷的在线参与平台、举办定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开发趣味性强的互动体验项目等,以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提升实际参与度。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张凌寒
通讯员:王宇琦
作者:王宇琦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筑牢防线 守护未来
- 湖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小喇叭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在阳新县龙港镇大桥完全小学持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07-24
- 向美而行,润“梦想之花”
-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
-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