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声心跳都是独一无二的旋律,每一段生命旅程都蕴藏着不可复制的故事。留声传忆,一个致力于捕捉生命瞬间、传承不朽记忆的项目,正缓缓拉开序幕,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温暖篇章。2024年7月1日至7月5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苏州理工学院“翰墨织梦”实践团队成员,踏上了前往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医疗一线,记录那些关于生命、勇气与希望的感人故事,将青春的热忱与社会的温度紧密相连。
2024年7月1日下午一时许,“翰墨织梦”小队6名成员正在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的志愿者服务区有序进行着生命故事记录的志愿者培训工作,并签署了相关的保密协议,为接下来的排查采访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7月2日下午二时许,小队在戴好口罩,做好消毒措施后第一次走进位于医院16楼的血液科病房。在医院负责人的带领下,通过病区医生护士提供的信息,迅速了解了病人的年龄分层及身体大概情况。“疾病可以治疗,但内心的恐惧和孤独却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一位资深医生如是说。他们强调,除了药物和手术,倾听、理解和陪伴也是治疗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但更多的是一种坚韧的气息。患者们或是静静躺在病床上,或是与家人轻声交谈,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透露出对未来的期盼。队长王子捷身先士卒走进第一个病房,俯身问候躺在病床上的奶奶。有了经验,小队开始分为三组,各自行动,排查情况较好且愿意接受采访讲述故事的病人。小队成员慢慢摸索,渐渐适应,也由刚开始的局促紧张,变得放松自然,排查进程稳步推进。每当遇到不愿意参与的病人,队员们也能恰当处理,不失礼貌并表达歉意。
7月3日,经过昨日的摸排,“翰墨织梦”小队已经确认了采访的对象,在不打扰病人正常治疗休息的前提下,对病人进行了拍摄采访。探访了正在与病魔抗争的勇士,她们的故事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芒,照亮了队员们的内心。在血液科病房,小队见证了现代医学的力量,化疗疗程虽然会带来了身体上的极度不适,但病人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一组采访的是一位淋巴瘤患者。“每当看到医生和护士忙碌的身影,我就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想告诉所有正在经历困难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都要保持希望,因为生活总有转机。”秦奶奶感激地说。医疗团队的专业与细心,给了她巨大的安慰和力量。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到各种心理辅导活动中,与病友互相鼓励,共同寻找生活的乐趣,配合医生治疗在她看来是最重要的事。
第二组采访的是一位白血病患者。谈及家人,沈奶奶的眼中泛起了泪光。家人成为了她确诊白血病六年来最强大的后盾。她说:“每当夜深人静,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时,想起家人的笑脸,我就又会充满希望。”这份深沉的爱,成为了她对抗病魔最坚固的防线。尽管身处逆境,她们对未来依旧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病房里的故事,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也是对所有处在困境中人的鼓舞。
关爱病人不仅是医疗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也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在病痛面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因此,理解和实践对病人的关爱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实践小队在7月5日这天再次来到医院,看望采访的病人,并祝愿其能够早日康复。
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中,人们更加倾向于相互帮助和支持。当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周围人的关心时,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和凝聚力也会得到增强。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珍惜,无论其健康状况如何。通过关爱病人,我们重申了这一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关爱病人不仅是医疗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倾注最大的善意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