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理’遇农情,乡约未来”乡村振兴实践团 于7月9日到达白茆镇,7月10日深入白茆镇切身体会“红绿”结合新发展。"红+绿"发展相结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白茆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地处长江北岸,与弋江区、繁昌区隔江相望。绿水青山间,红色基地静静诉说着革命的光辉岁月。白茆镇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英雄的气息,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绿色发展的梦想。历史上,这里是革命火种的传播地,如今,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白茆镇以红色文化为魂,推动生态农业与红色基地融合发展,赋能乡村经济新活力。
7月10日的清晨,伴随着夏日初升的朝阳,实践队伍的成员们踏上了前往白茆镇套北村的旅途。在白茆镇旭光村选调生闫恒涛的引领下,队伍穿梭于金黄色的油菜花田中,那里的景色如诗如画,令人沉醉,实践队员们也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的美好。闫恒涛还带领着队员们来到套北村的吊桥进行参观体验。这座吊桥作为当地一处新兴的观光点,以其独特的设计吸引了许多游客。在闫恒涛的带领下,队员们兴致勃勃地走上吊桥,感受着微微摇晃的桥面和桥下河流的潺潺水声,仿佛与大自然进行了一次亲密的对话。

图为实践团队前往油菜花田 摄:王舒畅
在继续前行的脚步中,队员们移步来到充满历史韵味的黄家书屋。这座书屋藏书丰富,充满了古籍的香气,引起了队员们的极大兴趣。他们怀着浓厚的求知欲,不停提出各种疑问,实践队员们各抒己见,白茆镇旭光村选调生闫恒涛也被队员们的激烈讨论所感染,忍不住加入其中,队员们的激烈讨论也引得闫恒涛忍俊不禁。紧接着,队员们来到了农具展览馆。在这里,闫恒涛如同一位时光的向导,向他们逐一介绍了每件农具的历史与文化。从最初的犁铧到现代化收割机,这些农具的转变承载着世代农民的智慧与辛劳。实践队员们都围拢过来,他们的目光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这些静默的农具展品深深吸引着队员们,他们仔细聆听这闫恒涛的讲解,时不时的点头表示理解,偶尔也会提出一些疑问,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图为实践团队在黄家书屋进行讨论 摄:宋承峻
经过一段短暂的休息,实践队员们来到了白茆红色传承馆,开始了一场深刻的红色历史之旅。实践队员们伴随着讲解员对六洲暴动、皖江抗战、渡江第一船的生动讲解,队员们的脚步沿着馆内的长廊不断前进,翻过一页又一页的历史篇章,每页篇章的英雄故事都令队员们驻留长思,望着纪念墙上的事迹感受先人的革命精神。在瞻仰了革命历史物品和资料后,队员们被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的英雄们的故事深深触动。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转化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实践队员们还来到了著名爱国进步人胡竺冰的故居,进入这座古老的建筑,队员们仿佛看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队员们仔细聆听着讲解员对胡竺冰生平事迹的讲解,他们对这位爱国进步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心中无不被胡竺冰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

图为实践团队聆听讲解员对红色事迹的讲解 摄:宋承峻
7月10日的下午,实践队员们在旭光村党委总书记胡达强的带领下来到了旭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胡达强书记带领队员们实地观察高标准农田,队员们深入田地,观察田间的布局和设施。胡达强书记详细的向队员们讲解了高标准农田蕴含的新质生产力。胡达强书记接着带领着队员们参观在旭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使用的现代化农业机器,队员们对新型农业机器尤其感兴趣,他们兴高采烈的围了上去仔细观察着机器的构造,胡达强书记笑着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新型农业机器,我们将它和无人机相配合,不仅创造了高标准农田,也使得绿水青山具象化。”

图为实践团队聆听胡达强书记的讲解 摄:宋承峻
红色基地育精神,绿色生态护地球,共筑和谐美丽乡村。“红绿”结合的乡村新发展道路为白茆镇带来了新生机大变化,这里既传承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又焕发出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未来白茆镇将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继续走在这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