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工大领导深入一线:慰问基层群众 关怀志愿团队
中国青年网安徽7月17日电(通讯员 尹然)7月19日,安徽工业大学校领导带队深入西河口乡和红石岩村,看望慰问当地群众和正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安工大志愿者,实地了解乡村发展情况,推动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情系群众 走访慰问
校领导一行首先来到西河口乡和红石岩村,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和面临的困难。在西河口乡,他们与村民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他们在农业生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和困难。领导们听取了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表示将结合学校资源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以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随后,校领导来到红石岩村,实地考察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他们参观了村内的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对村民们的创业精神和发展成就表示赞赏。领导们强调,学校将支持和促进这些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在与志愿者的交流中,校领导鼓励他们要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将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安徽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与西河口乡和红石岩村的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动力。
关怀学子 鼓励实践
随后,校领导一行与正在当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安工大志愿者们进行了深入座谈。座谈会上,志愿者代表汇报了他们在乡村教育支持、防溺水宣传、普通话推广等方面的实践成果。领导们对志愿者们的付出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鼓励他们要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校领导特别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则勉励同学们要珍惜这难得的实践机会,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领导还与志愿者们就如何将专业所学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进行了探讨。他们鼓励学生们要勇于创新,将新技术、新理念引入乡村发展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最后,校领导强调,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服务社会的过程,更是同学们个人成长的宝贵经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实践,为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校领导与安工大志愿者们座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尹然供图
共商发展 深化合作
在与西河口乡党委书记和红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座谈时,校领导们详细了解了两地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西河口乡党委书记介绍了西河口乡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方面的努力,而红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则重点阐述了红石岩村在特色农产品开发和电商扶贫方面的尝试。校领导们表示,安徽工业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帮助。
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资源,帮助两地开展土壤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双方就如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如定期互访、联合建立实训基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村书记们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将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师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最后,双方达成共识,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图为校领导与西河口乡和红石岩村的村书记们进行座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尹然供图
青春力量 共筑未来
访问活动结束前,校领导分别在西河口乡和红石岩村与安工大志愿者们合影留念。在西河口乡和红石岩村的村委会前,志愿者们张开了印有"安徽工业大学志愿服务队"字样的鲜红旗帜,校领导与身着红色志愿者服装的学生们站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在鲜艳的旗帜和横幅后,师生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这份喜悦不仅来自于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的成就感,更源于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满足感。
合影结束后,校领导再次向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勉励同学们要继续发扬安工大艰苦奋斗、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并强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过程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最后,校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希望你们能够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勇担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他的话语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校长嘱托,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在欢声笑语中,此次富有意义的乡村访问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安徽工业大学师生们服务乡村、建设家园的脚步却永不停歇。

图为校领导分别在西河口乡和红石岩村与安工大志愿者们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尹然供图 此次慰问活动不仅体现了学校领导对基层群众的关心,对志愿者们的关怀,更展现了安徽工业大学服务社会、推动地方发展的决心。相信在学校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科教兴农的理念将得到更好的实践,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格局将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必将变为现实。安徽工业大学将继续秉持"精工博学,厚德敏行"的校训,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