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重人科学子三下乡:传承非遗瑰宝 彰显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4-07-1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5日,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赓续历史文脉,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灵启濯水,寻脉黔行”实践团走进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开展实践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源泉,青年一代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不断激发乡村的文化活力。
后河唱响千年韵 聆听濯水人间情
7月15日上午, “灵启濯水,寻脉黔行"实践团成员通过对后河戏的体验、欣赏,学习、领悟古镇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深刻地感受了到后河戏的魅力。后河戏是由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独特艺术和音乐形式,已成为黔江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后河古戏传承人徐余清并学习戏曲腔调,徐余清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濯水后河戏的历史演变、唱腔特色、走台动作,并提供了相关图像资料。此外,徐余清老师亲自教授实践团成员进行了简单的戏曲动作腔调,使实践成员在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后河戏的独特魅力,让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图为徐余清老师在濯水古镇戏楼向实践团成员表演后河古戏。郑诗漫 摄
赓续红色血脉 书写时代华章
实践团踏入红军渡广场,致力于追寻英雄先烈的足迹,延续红色血脉,深入探寻濯水古镇所蕴含的红色故事。在濯水古镇文化中心侯老师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抵达了红军渡所在之处。通过了解和学习,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深刻认知到革命事业推进过程的艰难曲折,以及革命先辈们所展现出的无畏英勇。在实践团成员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延续红色血脉”这一使命的进程中,不但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如同鸿鹄一般志存高远,还要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像鲲鹏展翅高飞。同时,应当将红色精神与个人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力争成为时代中有所作为的青年,不辜负美好的青春时光。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侯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红军渡广场,追寻革命足迹,沐浴濯水古镇的革命光辉。郑诗漫 摄
民俗越千年 文化韵无穷
实践团来到位于濯水古镇的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渝东南片区民俗和风俗文化。学习文化,对传承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部分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民俗馆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俗产品,无论是被誉为“土家之花”的西兰卡普,还是代表着龙凤呈祥、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的龙凤烛,亦或者承载着土家族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牛皮鼓,每一件民俗产品都体现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对当地的吃食、婚嫁、祭祀和节日习俗等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亲自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实践团成员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为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非遗文化。郑诗漫 摄
观石鸡坨陶艺 弘扬工匠精神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前往濯水镇三门社区石鸡坨土陶生产地探索石鸡坨土陶发展过程和制作方式,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石鸡坨土陶技艺传承人刘沛良以及体验土陶制作,对石鸡坨土陶工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在采访刘沛良老师的过程中,他谈到,土陶制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一份坚守和热爱,要树立工匠精神,用严谨踏实的态度来要求自己。他特别提到,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鸡坨土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焕发新生。“政策来了,资金也就来了。”这不仅为石鸡坨土陶提供资金上的扶持,更吸引了当地许多居民通过学习土陶制作手艺实现脱贫,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石鸡坨土陶传承人刘沛良老师进行采访。郑诗漫 供图
 
图为石鸡坨土陶传承人刘沛良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合影。郑诗漫 供图
 
作者:岑玥 于洋 来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三下乡|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韵朝“阳”实践团峥嵘红色,
  •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信息向荣实践团赴西安多地市开展防范青少年
  • 湖北大学“材”智助农实践团——追忆红色经典,助力最美麻城
  • 重人科学子三下乡:古韵今风映濯水,非遗寻梦踏黔行
  • #202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赴池州市月亮湖社区‘池
  • 重人科学子三下乡:传承非遗瑰宝 彰显文化自信
  • 品味汕尾非遗之美,助力文旅交融之路
  • 观历史博物馆,悟中华传统文化
  • 观历史博物馆,悟中华传统文化
  •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感悟我国的制度优势,坚定青年学子文化自信,7月10日下午
  • 07-1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