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索瑞昌竹编古韵 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4-07-15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近日,江西财经大学新瑞青年实训队来到九江瑞昌市,前来拜访国家级竹编非遗传承人——田先敏老先生。实践队参观了瑞昌南义竹编厂,并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向田老先生请教学习深感于瑞昌竹编从当地生活用具到走向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折历程。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在快节奏的时代,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在世界激荡时局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保护传承非遗,让非遗走出历史,走进当下,走入未来是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江财学子渴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非遗竹编传承的道路上挥斥方遒。
  在田老先生的讲解中,实践队得知,瑞昌竹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3300多年前就已经作为生活用具,在百姓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当时,竹编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瑞昌百姓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多种编织花样,竹床、竹凳结实耐用;竹篮、竹筐轻便耐磨。田先生介绍:“当时村里女子的嫁妆中一定会有竹编的家具和小装饰。”由此可见,竹编当时在村镇中不仅是村民们的生活必需品,更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但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并没有顺风顺水的广为流传,当机械化产品广为流传时,相比于繁复的手工编织,更多家庭选择购入便宜且样式新颖的新产品。村子里的竹制品越来越少,会这项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田老先生回忆道:“那个时期,年轻人更愿意外出务工而不是学习继承,老艺人又年事渐高,瑞昌竹编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田老先生和他的师傅宋增礼老先生选择挺身而出,他们下定决心再苦再累再穷,也要坚持把瑞昌竹编做好发扬光大。实践队问老先生:“是什么让您选择坚持下来?”田老先生笑着和实践队说:“专心学技术,每天都在不停的做,其实是很快乐的事!我相信我们的竹编,我从几岁就开始和竹子打交道,对它有信心,所以我不担心!”瑞昌竹编的传承也如同人生路,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瑞昌竹编也逐渐走出林区,进入现代大都市发展。在2016年,田先敏老先生带着瑞昌竹编走向了世界,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田老先生回忆起当时和外国友人谈技术和将瑞昌竹编售卖往海外甚至供应皇室时的场景时,实践队员们仍能看见他眼中闪烁的点点星光。就这样,他们不仅将这项手艺传承了下来,且从2017年至今,南义竹编厂始终秉承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精神,还与瑞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残疾人免费竹编培训班,为残疾人就业贡献一份力量。
  
  了解完瑞昌竹编的发展史,田老先生和厂中的李师傅将实践队带入竹编厂的手工室,让队员们亲眼目睹竹编去蔸、去梢、破竹、劈条、去篾黄、取层、拣篾、刮篾、煮篾等纷繁复杂的工序让在场的队员们都叹为观止。目前竹编厂已形成了完善的程序,每部分都井井有条。在编制过程中,一根根粗细分明的竹条在工人们的手中翻飞,经过多种编织技法的加工,工艺品初见雏形。
  田老先生现场教学了队员们小船的织法,横竖五根细竹条,左右交织就可成一片扎实的船底,广大劳动者的大智慧令大家惊叹不已。时光流转,如今竹编工艺品的种类由基础工具演变成竹编花、精美的挎包,甚至是田老先生所说的“像又不像”的小动物。看似平平无奇的竹简在工厂中师傅手里却能变“废”为宝,成为艺术品,富有收藏价值。瑞昌竹编在代代传承中与时俱进,柔韧的竹条融入经纬交织,每一条每一根都在讲述着时间的穿梭,生命的流逝,指尖上的艺术——千年中华文化浓厚底蕴的承载。
  瑞昌竹编,承载着人们记忆中的乡愁,代表着传承人匠心的追求。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江财学子得到了精神的滋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新瑞青年实训队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 医药健康新引擎,三医创新促发展
  • 医药健康新引擎,三医创新促发展
  • 为响应国家探索建立医疗、医保、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和监管联动机制的号召,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7月15
  • 07-15
  • 奔赴各地,为“泰”而来
  • 探索瑞昌竹编古韵  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 舞动青春,传承文化:星火服务队在怀集下帅乡的竹竿舞之旅
  • 领略化学魅力,助力儿童成长——河南城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 走访基层连队:一路风景一路收获
  • 7月14日,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同做石榴籽,共筑民族梦”社会实践团队,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0团12连进行了走访调研活动,旨
  • 07-1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