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脉入校园,思潮激青春。7月14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南省长沙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一场“行走的思政课”拉开帷幕。
华农实践团身着民国服装,摇身一变成为革命时代的青年,在工作人员扮演的“波小夏”的带领下,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迈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庄严的大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百年前那段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求之路。作为当年同在一师求学的众多莘莘学子,华农实践团与“波小夏”一同“入学开班”,阅览毛泽东的笔记,从字里行间汲取着先哲的智慧;齐声诵读《中国少年说》,激昂的声音中饱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认真学习六段操,在矫健的身姿中展现着青春的活力。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实践团沉浸式地感受了那个年代的书生意气,体悟了那理想闪耀的光辉岁月。
图为华农实践团“沉浸式”体验湖南一师学习生活。通讯员 夏金 摄
此后,华农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踏寻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大家认真聆听着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院求学的经历,体会他在这里萌发的革命思想和伟大抱负。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相片、一件件饱含故事的文物,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追求真理、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图为华农实践团随讲解员参观展厅。通讯员 夏金 摄
华农实践团来到报告厅进行“沉浸式”思政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观看电影《青春之生》。从年少离家为国求学,到广交益友结识良师,再到直面暴雨磨练胆量,影片讲述了青年时期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探索理想志向的故事。“改造我们的国家、改造我们的社会”,这是毛泽东在毕业之际对杨校长关于“理想”问题的回答。为民族进步而生、为国家革命而生,这是那个峥嵘岁月里无数学子的信念与志向,是他们心中不灭的火焰。

图为华农实践团观看电影《青春之生》。通讯员 夏金 摄
最后,华农实践团的指导老师李丽老师向大家抛出了问题,并带领大家根据此次思政课学习内容展开讨论。李佳黛同学谈到了对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理解:“体魄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体魄的升华。学问道德诚然重要,但二者都必须以健全的体魄为基础。”查雨彤同学也向大家分享了有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想法:“毛泽东在当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依旧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专注力,更能让我们的思维得到锤炼,培养批判性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这次讨论使华农实践团的成员们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对前人思想中的道理与智慧有了切身体会,体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对当代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借鉴意义。
图为李佳黛同学回答李老师问题。通讯员 夏金 摄
习总书记提出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内涵性和吸引力。行走的思政课,是一场心灵的远行,它让理论知识不再拘泥于书页之间,让我们与历史的脉搏共振、与时代的洪流同行,在行走中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