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超广角团队”前往綦江石壕镇开展多样实践多样活动,灵活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大胆采用“直播+录播”的新颖拍摄方式,对石壕红军桥、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和石壕烈士墓园进行逐一拍摄,“即播即录”焕发红色文化旧址新生机。
强调沉浸式互动与参与感,促进用户深度化内容理解。拍摄准备初期,实践团队首先对三个红色文化旧址进行踩点,提前规划好行走的路线,明确在哪讲解、在哪停留,在哪互动,以确保最大 限度展现红色文化内容、呈现当地自然风光,保持流畅且富有节奏感的说辞。直播期间,除去全程直播志愿者从石壕红军桥前往石壕烈士墓园的全程,团队成员们还会补拍不同角度的沿途风景和讲解画面,用户可选择“上帝视角”,以云旅游形式跟随志愿者深度挖掘綦江石壕红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从石壕红军桥到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的路程中,有一段较为陡峭的石板路,用户可以选择以主持人视角或俯瞰整体环境的视角展开视频,使得观看更加趣味性。
图为志愿者(右)与讲解员进行交流 杨心怡 摄
延展多个分期小视频,建立长期可用资料库。继直播之后,实践团队利用录播的优势分门别类整理视频素材,还将持续推出石壕红军桥、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和石壕烈士墓园共三个专题视频,加入录拍内容和风趣可爱的表情包,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视觉体验感受。
实践团队视频制作负责人朱毅钒表示,“建立长期视频素材资料库不仅能作为学院制作宣传视频的素材,还能作为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视频总结的亮点,是团队成员在本次实践中的一次大胆创新与全新尝试。据了解,拍摄视频主要通过重师新传抖音号平台发出。
图为志愿者制作视频 龙筱清 摄
技能与数字交叉融合,媒体焕发“綦迹”新生机。志愿者们以网络为宣传载体,运用“花样拍摄”手段,把“播音腔”融入红军旧址阐述,乘着新媒体的“东风”充分发挥所学技能,做好报道綦江红色文化的本职工作。实践团队成员黄玺菘感慨道,“作为本次直播的主持人,我深刻地感知到每一个顺利而精彩地直播是来源于背后的整个团队,从路线的规划,到台词的精细化写作和口头练习,再到与他人的生动互动,来源于每一个人的辛勤付出。”
图为直播现场 杨心怡 摄
未来,实践团队还将持续优化并推出更多拍摄模式,用镜头与笔尖讲好红色“綦迹”故事,描绘好下一个乡镇故事。
(通讯员:王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