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妍 叶芷宁)7月12号,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融媒体研训社暑期实践队为浙江省兰溪市诸葛中心小学“家门口夏令营”的小营员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活动,寓教于乐,带领他们共同领略AI课程的新奇。
此前,教育部发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一则通知,强调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求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的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
【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充满活力的一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们巧妙地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章《草船借箭》为引子,不仅重温了诸葛亮的智勇双全,还巧妙地将话题转向了当代科技的两大前沿——人工智能绘图与智能对话。
小老师庞思宇以一句充满启发性的问题“你们心中的诸葛亮,是如何的英姿飒爽?”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热情。小朋友们纷纷化身小评论家,用他们纯真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着他们心目中的诸葛亮:有的是羽扇轻摇、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有的是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智慧,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智者风范。每一个描述都充满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好奇。
在小朋友们期待的目光中,AI依据大家丰富的想象与细致的描绘,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诸葛亮画像跃然屏上。第一幅画像出现时,现场爆发出惊叹之声:“哇,简直就像从书中走出来的一样!”画中,诸葛亮身着飘逸长袍,手持羽扇,眼神中透露出超凡脱俗的睿智与坚定,仿佛正站在历史的洪流中,筹划着惊世骇俗的智谋。
这一场景,不仅让小营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非凡智慧,更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神奇魅力。AI绘图技术的展示,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未来科技的种子。
小营员们积极举手想要和AI诸葛亮互动。实践队 张又丹/摄
实践队的小老师们趁热打铁,巧妙地在AI平台上构建了一个交互式的诸葛亮人物形象,并让其与小营员们进行了一场场心灵的对话。
“卧龙先生,您可曾对未能亲眼见证蜀汉一统三国而心生遗憾?”一位小营员,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用他那清澈而稚嫩的声音,向屏幕中的AI诸葛亮提出了问题。
他的声音温和而充满智慧:“孩子,吾虽身处千年之前,未能亲眼见证蜀汉一统之辉煌,但心中所系,始终是天下苍生的安宁与和谐。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非一人之力所能轻易驾驭。吾之遗憾,非在于个人功业之成就与否,而在于未能让这片土地更少一分战乱,让百姓更早一日脱离苦海,共享太平。”
这番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展现了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的深邃思想与高尚情操,更触动了在场所有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孩子们被AI诸葛亮那超越时代的智慧与胸怀所折服,纷纷陷入了对历史、对遗憾、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之中。
这一刻,科技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心灵得以共鸣,共同探索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理想、关于遗憾的永恒话题。
小营员与虚拟诸葛亮进行对话。实践队 黄妍/摄
【融合与创新:教育的未来趋势】 AI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构建出一种高效且引人入胜的学习模式。实践队指导老师虞建光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会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很好补充。”这种融合巧妙地规避了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既超越了传统课堂可能存在的枯燥与低效,又弥补了AI技术在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不足,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生动的AI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强大推手。
在AI辅助的课堂里,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互动式学习体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能在模拟实验、虚拟探索等创新环节中,激发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力,学会从多维度、深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I进课堂活动,不仅为诸葛镇中心小学的小学生们带来了新兴技术的趣味体验,也在正值启蒙阶段的孩童心里种下科技教育的种子。实践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的教育体验,助力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成长与进步。“AI+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空上的限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实践队员傅诗雨说:“AI技术需要相关规则去约束,教育工作者要善用AI,而不是被AI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