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7月11日,苏州城市学院“童心、童趣、童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携手苏州市吴江区面包树公益服务中心,在震泽与铜锣社区开展以“深耕传统文化沃土,共续文化薪火传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认识甲骨文、四季耕学、手工制作等课程,旨在激发随迁子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领略甲骨奥秘,耕耘四季未来 以甲骨为媒,镌刻历史奥秘。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其发现始于19世纪末,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认识甲骨文课程中,小朋友们认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想象探索甲骨文字,虽字复杂,却能凭形猜意。在课程尾声,团队成员们为同学们发放了甲骨纸片,小朋友们积极主动展示自己所写的甲骨文,竞相猜测每一个神秘字符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通过认识甲骨文的课程,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孩子们对古代文字世界的认知边界,更令其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亲身体验并深刻感受到我们祖先那超凡的智慧与无尽的创造力。
(图1.小朋友展示自己的甲骨文作品)
耕耘四季,智育未来。团队成员们以“四季耕学”为核心,带领同学们走进农耕的世界,体验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以四季为引,为孩子们讲述了春季农耕的重要性、夏季田间管理的关键、秋季丰收的喜悦以及冬季土地休整,已备春耕的延续。在深入探讨完四季更迭中辛勤耕耘的韵律之后,团队成员匠心独运,通过一幅生动的时间轴画卷,缓缓铺陈开水稻自播种至丰收的壮丽旅程。团队成员不仅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水稻生长每一个阶段的独特风貌与管理要点,更巧妙地将水稻在中国悠久文化中所承载的丰富象征意义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深刻体悟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不朽。
手作糖葫芦韵,品味传统文化 冰糖葫芦,源自南宋的中华小吃瑰宝,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现已被多个省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串联起无数人心底那份纯真与甜蜜的儿时记忆。传统上,冰糖葫芦以山楂为主,精心挑选的果实被灵巧地串于竹签之上,再裹上一层麦芽糖浆,在风中迅速凝结成晶,吃起来酸甜可口。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冰糖葫芦亦与时俱进,从经典的山楂糖葫芦,逐渐衍生出水果糖葫芦、棉花糖糖葫芦等等,每一种创新都是对传统的一次致敬,也是对味蕾的一次全新探索。
团队成员首先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冰糖葫芦的起源与发展,并与小朋友探讨了冰糖葫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小朋友们踊跃发言,分享着自己对冰糖葫芦未来的奇思妙想,现场气氛热烈而充满创意。随后开展了实践教学,小朋友们神采飞扬,积极参与手工制作。一串串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精美糖果在小朋友们的手中诞生,凝聚了他们的辛勤与智慧。通过该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传承之心。
(图2.小朋友们认真参与课程)
“童心、童趣、童梦”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精心设计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导更多青少年关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3.“童心、童趣、童梦”实践团队)
2024年7月11日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
通讯人:彭源源 卢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