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葛丹凤老师和肖嘉靖老师带领12名本科生于7月3日前往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展以“耕植花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深化综合改革,让沙县花卉苗木产业助力沙县人民走上致富道路、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一站 院史长河见证发展艰辛,六十载年华奠基未来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抵达位于三明市沙县虬江街道柱源村的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林辉锋的带领下,参观了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史馆。林辉锋副所长详细介绍了研究院在水稻育种、蔬菜育种、花卉等八个专业领域取得的92项科研成果,以及由谢华安院士选育推广的“籼优63”水稻品种,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农科院自1961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贡献。参观结束后,林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前往生物技术所参观,与工作人员及农林大学学长姐们进行沟通交流,探讨每日的日常工作,队员们对自己的专业未来发展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第二站 一枝独秀绽放夺目光彩,潜心七载终将大放异彩全体队员在农科院参加由花卉所副所长林辉锋主讲的理论知识讲座,林老师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讲述了白掌和兰花的基本情况,包括外形、栽培方法、育种方法、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此外还科普了兰花的品鉴方法和目前研发的兰花新品种。讲座尾声,队员们问林副所长兰花生长周期要持续7年之久,为什么还是选择做兰花的研究工作,他回答道:“一是响应国家政策:兰花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二是为扎根农业,农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果,既然选择了从事农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诚如林副所长所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潜心静气、稳扎稳打、脚踏实地。通过讲座,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花卉种植的基础知识,还了解到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中的挑战,深刻认识到农业科研人员的艰辛与奉献。
第三站 科技赋能花卉产业,开启经济新纪元实践队在科技人员夏朝水老师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南方分中心、国家非洲菊种质资源库、白掌心红掌种质资源圃、红掌心红掌种质资源圃、兰花资源圃等。夏老师详细介绍了花卉繁育和栽培的操作细节,讲解了从组培到成株的过程以及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践队员们对花卉产业的科技赋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感受到了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站 兰花科技小院,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实践队参观了福建三明兰花科技小院,见证了科研人员通过与企业和农民合作,实现兰花产业化的成功经验。科技小院依托三明市森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乐运煌详细介绍了兰花的市场需求以及兰花品种选育产业发展方向,当地兰花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切实推动了乡村振兴。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发展不仅是粮食和农产品的增产,更体现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第五站 杂交水稻持续进步,迈向高产稳产新境界在高温酷暑中,实践队在农科院水稻所杨旺兴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杂交水稻试验田,分别对三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进行学习,掌握了水稻产量四要素以及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种植方法。队员们来到“明恢63”和“汕优63”的诞生地,深入了解了这些优良品种的选育过程。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次实践活动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杂交水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六站 几代人躬耕一甲田园,五十载追梦万里稻香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谢华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副所长林辉锋老师通过“实物陈列+图文展板+多媒体展示+农耕器具+历史留痕”等形式,实景展现了谢院士三明农科院工作期间和在海南水稻种植基地选育“汕优63”的艰辛历程。在林辉锋老师的介绍下,队员们深入了解谢院士如何通过成百上千次试验,选育出具有强恢复力和抗病性的杂交水稻“汕优63”。这一品种不仅是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里程碑,也为后续的水稻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次参观让队员们深刻了解了老一辈科学家坚守初心、甘于奉献、求实创新、服务为民的奋斗之路,新时代的青年需砥砺奋进,弘扬和传承谢华安院士的科学家精神。
此次社会实践虽短暂却充实,实践队队员们深入水稻田间地头、走访种质资源库、探访兰花科技小院和参观谢华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认真研学、积极实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此次实践锻炼了团队成员社会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把课堂学习和农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勇于从黑板课堂走向田间课堂,真正做到“学有所用”。通过与基层群众接触交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农情怀,立志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感悟:队员林仕帅:参加“三下乡”活动,让我对农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看到了乡村的淳朴与美丽,也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勤与付出。我们与村民一起参观了稻田里农民的劳作生活。虽然烈日暴晒,但看到那些金黄的稻穗,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我们参观了种植兰花的大棚,感受到了不同品种的兰花的美丽。与村民的交流中,我更加明白了他们的生活和需求,也体会到他们的辛苦。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队员吴玥:在“三下乡”之旅中,我踏入了三明市农科院的沃土。这里不仅是科研的殿堂,更是现代农业的希望之地。亲眼见证科研人员如何精心培育作物,将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我深感震撼。实践让我领悟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更离不开对土地的深情与敬畏。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更激发了我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与决心。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努力学习,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队员蒋思涵: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通过参与水稻杂交育种实验和参观谢华安院士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技小院等,我不仅学到了宝贵的农业知识,更感受到科学家们为国家粮食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农业科学研究的决心,希望未来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