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红色编程梦, 立科技报国志"三下乡红色编程课在沙田五里堆中学成功开展
2024年7月8日,“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教育志愿服务团队在沙田五里堆中学开展以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之路为主题的红色编程课程。团队基于传统scratch编程课堂,将红色资源注入课堂教学,引燃青少年科技强国梦,立报国强国大志。
授课教师易靖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而沙田是一师杰出校友何叔衡同志的家乡,当年,同作为一师学生的毛泽东与萧子升暑假游学时曾路过沙田,在何叔衡家住了三天两晚,在当地留下了不少佳话。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过程中,志愿服务团队将当地的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为课堂资源,以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之路为主题,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宁乡市沙田乡红色资源融为一体,开发红色编程课程,哺育在沙田这片红色沃土上茁壮成长的青少年。通过“学生思维体操训练”,引燃青少年科技强国梦,助力乡村人才培养与振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大思政育人。
老师向大家讲述游学路中毛、萧在宁乡故事 (谈茜拍摄)
授课教师易靖雯采取了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方法推进教学,先以华为5G技术为导入,让同学们意识到核心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激活同学们的科技报国之志;随后,易老师带领同学们重温主席当年的游学故事,特别是在沙田的游学经历,激发学生由然而生的崇敬和自豪感;最后,易老师引导同学们用编程“讲述”主席游学旅程。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每位同学都在尝试着采用不同的编程方法将游学之路讲述出来。红色编程课程打开了生长在沙田这片红色沃土上的青少年的视野,使沙田的小学生们深度领略了编程的魅力,以编程推进“大思政”教育,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此次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特别有趣!要是学校每周都有编程课就好了!”
学生分组合作用编程讲述游学故事 (姚苏玲拍摄)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编程教育是加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三下乡”,以先进技术挖掘和盘活地方红色资源,开发红色课程,赓续红色血脉,为当地孩子讲述发生在当地的红色故事,将先进科技与地方文化融合为一体,让红色故事鲜活起来,为孩子们筑起了科技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