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万象更新;文脉赓续,生生不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7月6日,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筑梦兴农”实践服务团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踏古街巷,览识匠心
一城红都神韵,千年诗画瑞金。实践服务团走进象湖里,走进非遗文化,走进手艺人的故事。在谢敏紫砂艺术馆,有这样一个壶,是为纪念毛主席在沙洲坝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的一口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在四兴酱油的作坊里,实践队员们见证了传统酿造技艺的神奇,一瓶好酱油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精心酿造和严格把控。传统工艺的温度和力量深入队员内心,一幅幅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
手执古艺,心随匠心
实践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的绵延传承。踏进街区内的非遗手工坊。店内陈列由樟树精心雕琢而成的木雕作品。每一刀、每一凿,皆凝聚着木匠师傅们高深的功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非遗传承人老爷爷感慨道,这门木匠手艺已然传承了一千多年。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千年文化是收益无穷的”,非遗传承人老爷爷精神抖擞的说道。在老手艺人的示范下,实践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揉捏着泥土,如何控制力度,如何细致地雕琢每一个细节,都是制作一个个紫砂壶的不易。在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传承人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使用这些老物件,也不爱学习这项技艺。”这不仅是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担忧,也是对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缺失的反思。实践队友们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心灵被这些传统艺术的深厚内涵所触动,更加注重培养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之声,文化之韵
迎着骄阳,实践队员们和瑞金市红领巾宣讲团一道,在非遗解说员细致入微的文化解读和背景介绍下,细细道来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解说员的讲解不仅仅是一次知识殿堂的迈入,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呵护与传承。与红领巾宣讲团深入探讨如何宣传非遗文化后,实践队员们感触颇深,一同围坐在一起交流学习到的经验与收获。随后,走进老手艺人,用镜头记录学习木器和漆器的制作过程。精美的视频制作和非遗的文化魅力两相结合,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韵悠悠映晚霞,青春如火绽芳华。非遗之路虽长远,心向文化永无涯。愿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同璀璨的星辰般照亮实践队员们的前行之路,让青春在古韵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在加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交流的征程中,实践服务团更"解锁"了非遗传承新力量,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传统技艺之精、中华文化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