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汉绣一线牵文脉,红色基因共传承

发布时间:2024-02-28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2月24至2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于汉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查”我一定队实践团队赴武汉市展开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团队前往江欣苑非遗文化产业园、昙华林等地,通过对游客、相关工作人员、汉绣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的采访调查,了解汉绣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2月24至25日调研团队来到了昙华林,昙华林的汉绣馆有220平方米,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昙华林街上还有一家汉绣研究室和6家汉绣绣纺,在这条民俗街上我们看到了民间汉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昙华林的汉绣多以文创产品为主,注重审美价值的同时实用价值也很强,例如在钱包上运用汉绣工艺等。店中的游客络绎不绝展现出汉绣工艺的魅力,同时也表现出汉绣工艺的市场化倾向。


       通过对武汉汉绣博物馆的参观、对传承人的采访、民俗文化街的走访和在线问卷调查,调研团队对汉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旨在通过此次调研,深抓汉绣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难处、深入了解民间汉绣的发展状况,为汉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为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队员们于肖兰刺绣馆与一位汉绣了解者对汉绣的传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肖兰的绣坊在昙华林65号,翁守谦故居内。肖兰老师2000年师从于中国优秀青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婷女士学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汉绣,201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绣坊的墙面上挂满了各类绣品。肖兰说,这些绣品对于来这里游玩的学生来说还是贵了些,所以她把民间绣娘的作品都汇集到这里。精致的书签,可爱的虎头鞋、多彩的挂饰,这些来自绣娘的手作精巧生动,价格也合适,收到很多游客的喜爱。通过与汉绣了解者的对话,队员们了解到,汉绣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刺绣工艺,与其他绣艺相比,它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层次的分明。在图案设计上,汉绣也更加追求简洁,强调线条和颜色的对比。汉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自唐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刺绣工艺。在明清时期,汉绣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和民间,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文化和装饰艺术。汉绣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选线、布局、勾线、填色、收线等多个步骤。其中,汉绣最为特殊的工艺就是“织针法”,即将刺绣线穿入绸缎中的纵横线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贴合效果。同时,汉绣还具有丰富的刺绣针法和配色技巧,使得图案更加生动立体。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创新显得越发重要,许多以汉绣为基础所创新出来的产品正在逐渐走向市场,以其独特新颖的方式承载着刺绣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作为当下的热点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然而非遗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诸如群众认同度不高、传承人后继乏力、传承过程困难等问题,传承之路漫漫且修远。汉绣的刺绣技艺作为湖北省内典型的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代表,对其他非遗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为此团队讨论决定以这个典型非遗为例子来全面地研究和总结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的经验,了解当代人们对非遗的需求和认知,结合调研得出的结论给政府、企业和民众提供有效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建议。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团队更加认识到要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汉绣这一传统工艺,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加强对汉绣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汉绣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价值。其次,需要鼓励创新和改革,探索汉绣在现代设计和生产中的新应用。最后,还需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组织,保护汉绣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展现历史与文化宝库:引领走进璀璨世界
  • 淮阴工学院青年志愿者总队实践团开展“社区有我,青春报到”
  • 云端风铸电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