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不可少,而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应当被重视。所以为了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投入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2024年1月26日至2024年2月4日深蓝学院“非遗文化探寻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此次“非遗雅韵——非遗文化调研”寒假实践活动。
图为线上会议时的共享屏幕,图片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毛主席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所以,该团队成员在经过线上会议讨论与资料查阅后便开始进行实地调查。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贵州傩文化博物馆 拍摄者:王司益
1月30日团队成员王司益为了更深入的了解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参观了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她说:“这是一个富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场所,沉淀着贵州傩文化的底蕴。我通过和其他参观博物馆同志的交流中,对傩文化的非遗价值和传承意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傩”在本质上是一种驱鬼逐疫、祈福禳灾的仪式。自先秦起,它就是宫廷祭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礼记》以及宋朝的《东京梦华录》都记载了趣味十足“傩仪”。而如今浮躁的时代中,这种底蕴深厚的傩文化却逐渐消失,我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去保护与传承这类日渐被遗忘的非遗文化。”
图为博物馆里的徐氏祠碑 拍摄者:孙思杰
与此同时,远在河南的团队成员孙思杰也在2月1日参观了卫辉市博物馆,他表示:“参观卫辉市博物馆,我被这里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深深震撼。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我们先辈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卫辉非遗文化被保存的这么好,离不开徐氏家族的守护。徐氏家族通过建造徐氏家祠来守护着卫辉的非遗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非遗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徐氏家族用建筑保护卫辉非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力保护非遗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为无锡博物院的“吴风雅乐”评弹 拍摄:宋雪如
团队成员在实地考察的同时不忘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同在2月初,团队成员宋雪如在观赏无锡博物院内的评弹时与周围观众进行了交流,事后她说:“有位观众称赞了博物院用光影投影锡剧的方法,我感觉这位观众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们团队也应该充分借助当下科技来更好的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好的保护非遗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的“拖炉饼”,拍摄:夏翔宇
最后,在2月4日该团队通过分析数百张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时的采访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在非遗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中有45.96%的人对于非遗文化知识不知道,35.14%的人对于非遗文化知识有过稍微了解,仅有约18.9%的人能够基本了解非遗文化知识。由此可见,非遗文化的宣传任务道阻且长。为此该团队结合之前采访到的非遗文化保护方法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特征,设立了微信公众号“非遗雅韵”以及抖音号“东荷”,希望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非遗文化,以求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掀起又一波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国风热潮。
撰写//万磊
拍摄//夏翔宇 王司益 孙思杰 宋雪如
审核//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