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元化社交,走出群体性孤独
“微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热衷于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个人社交活动,且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热情张扬,成了网络社交的主力军。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会对个体的现实社交产生负面冲击,潜移默化地改变网络社交依赖者的行为习惯。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现象频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网络社交依赖显然是导致群体性孤独现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湖北师范大学扬梦青年行实践队于2023年7月16日至2023年7月26日特此在各成员家乡线上开展关于"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引发的群体性孤独现象的调查。我们从网络社交依赖切入,反思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现象,致力于切实解决青年大学生社交问题。
由于网媒的冲击,爆炸性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行走的步伐似乎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慢下来,社交也成了一种负担,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网络社交,以此减轻精神压力。正因为网络社交的便捷、可选择性,看似紧密的连接,实际上却加强了真实世界中人与人的疏离感。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现象也是其表现的一部分。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远隔千里的人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却往往与近在咫尺的人越来越疏远。尽管彼此通过网络相聚在一起,也仍然感到孤独,这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型孤独。我们必须警惕群体性孤独,并且重新在现实世界中建立厚重的社交关系。
大学生群体出现该现象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降低了其自我效能。本次调研围绕此现象进行展开,反思孤独社交背后的真相,更加全面看待群体性孤独现象,促进当代大学生多元发展。本次调研通过调查社会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关注程度,在调研过程中提高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及其社交问题的关注度,推动社会各界给予“群体孤独现象”下的大学生社会认同感、满足感,增强社会实践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粘合度,从而营造健康的社会交际环境,提高社会凝聚力。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发放。
除去外界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的影响和帮助,更重要的大学生个人的调整和改变。但在与大学生进行访谈交流时,我们也发现不少人也享受着这种群体性孤独。并不认为其阻碍了自身发展。我们也详细了解了他们。对于群体性孤独这一现象的看法,他们认为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其实是每个人社交方式的不同,若仅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那么群体性孤独这一名词太过夸张。他们的这一看法也给了我一些启示,虽然大学生必定要在使用网络时保持自我的初心和对网络的控制权利,要努力减少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在现实生活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根源,网络社交的存在是为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高效进行,不要本末倒置。但是不能用孤独一词去进行概括“线上活跃,线下落寞”的社交状态,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的冲突由我们自己去定义产生,也由我们自己去解决。辨析虚拟与现实的区别。让当代大学生理性看待孤独社交,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减少因社交带来的心理负担。都说实践中的体会是建立在汗水和努力当中,的确如此,我们小组成员在调查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阻碍。例如发放问卷时遭到别人的拒绝,多方搜索相关的资料和组织撰写调查报告,数据处理时的繁琐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碰撞出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但是正是在这些阻碍和锻炼,才促使我们一步步不断努力,一步步不断地奋斗。(通讯员:吴伊)
作者:吴伊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社调中心扬梦青年实践队
- 反思孤独社交,辨析虚拟现实
- 这次的暑调变化颇多,有些变化甚至令人措手不及。最为特别的便是与以往暑调调研方向不同,我们将目光从乡村、城市身上收回,聚焦于当代
- 09-14
-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 所有成绩的取得,无不源于点滴日常的努力;所有事业的突破,无不得益于积年累月的奋斗”。社会调研是锻炼自己,服务他人的一个可贵机会
-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