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概念。“文化自信自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深厚底蕴,具有丰富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红色和谐社区,7月下旬,山东大学文学院“文韵共振”宣讲团赴洪家楼社区,前往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街道鑫达社区进行了“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线下宣讲。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牢文化自信自强之“根”
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有“底气”,而这个“底气”从哪里来?它来自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文化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其中,发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与发展的重要一环。比如,儒家文化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舍生而取义”等观念体现出的对高尚品德情操的重视及崇德尚仪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我们如今“礼仪之邦”的家国风貌。
近日,一批老中医们开始在山东省淄博市八大局义诊,“中医看诊”成为淄博市推出的“新副本”,这一举措突破了淄博市凭烧烤等美食出圈的局限,为老工业城市发展何去何从交出满意答卷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活起来”,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自强。
弘扬革命文化,夯实文化自信自强之“基”
抗战期间,沂蒙军民为山东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蒙军民以弱敌强,三次大败日军,诞生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青年去继承和发扬。
在众多的抗战英雄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群年轻人,他们就是抗大一分校的学生。1941年11月29日,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发起绿门山战斗,在战斗前,为免受损失,后方机关相继转移到大青山地区,结果误入敌人的包围圈,抗大一分校的学员在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经过数次反复搏杀,付出了重大伤亡,最终撕开敌人的包围圈。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青年人义不容辞。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的浓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生动展现了我们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文化自信自强之“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根本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强的重要动力。
山东是文化大省,近年来一直努力向文化强省迈进,以新时代山东人民奋勇向前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以孔繁森、王海、朱彦夫为代表的一辈辈山东人民奋勇向前,在他们的事迹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支撑,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意义重大。正是由于我们党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使得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本次线下宣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干,结合淄博市老中医在八大局义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活起来”等当下被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入浅出,取得了很好的宣讲效果。另一方面,本次宣讲与社区党日活动相结合,切实引导了社区党员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