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村,地处安徽省黄麓镇,近几年刚刚脱贫,乡村振兴之前当地劳动务工缺口巨大,而乡村振兴带来了一系列的文旅和农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的人口就业,当地政府征收了当地居民闲置的散田,修复了两千亩的生态湿地公园,按照征收田地的面积给予居民补贴,仅七八亩一年补贴可以达到六七千甚至上万,让当地居民能够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其他务工途径上,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生态湿地的修复也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带动了当地水果和特色稻米
的销售,既恢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居民的幸福度,整体的村容村貌和经济状态都有了良好的发展。
由于当地的大量农田流转修复成生态湿地,集中区域大约仅剩约一千亩农田环绕巢湖进行耕作,主要种植水稻,采取稻田养虾的生态农田模式,环巢湖文旅的发展会带动当地特色稻虾米品牌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从而实现双向嫁接。在生态环保的过程中,人是环保的主体,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环保工作开展的基石,黄书记结合当地发展经验解释道,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环保带来的好处与经济效益,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偶尔前往乡村体验到环境的优美可能会感到身心愉悦从而产生环保的想法,但农村居民常年处于山水环绕之下审美疲劳,习以为常,往往对环保并不重视,无法体会生态保护的好处,所以要想加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就要将生态的价值提上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态保护的效益,这样人们才会自发的保护环境。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极为重视,严格限制当地农药的使用,力争打造天然无污染的农作物品牌,通过稻田养虾、果园套袋的方式来消灭虫害。除此之外,当地还有大量分散的小型沼泽地,村支书黄海带领村民们利用这些小心沼泽地种植了不同品种的荷花用来改善环境,并在路边播撒花种,打造了一番独属于芦溪村的田野风光。

调研过程中荷花种植区域拍摄照片(拍摄人:张万祥)
在与黄海书记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每个村子都配置了三种以上的分类垃圾桶,进行了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的宣传,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会有车辆运输到专门的地方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坚定不移的贯彻生态保护理念。
依托当地的管理体系,提高居民凝聚力,宣传推广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旅,当地政府大力整治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问题,采取“门前三包”的管理体制,呼吁村民主动承担门前的卫生管理、垃圾管理,并在年末进行评选,发放奖励,激发村民生态保护积极性,真正实现官民一心,促进当地振兴发展。
面对目前生态发展的现状,黄海书记提出自己的担忧:虽然当地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健全,但很多居民的传统习惯与认识并未改变,例如当地仍有部分居民采取劈柴烧的生活方式,在田间仍然保留了部分旱厕,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久的拉锯战,仍需要当地政府对居民进行思想
上的引导,对行为采取一定温和的手段进行治理。芦溪村地处巢湖边界,农田环巢湖而耕,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求了当地发展短期内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以集体经济带动当地老百姓固定资产的增值和经济收入的上升。同时,由于当地优美的风景以及芦溪村特色的风俗文化“傩舞”,黄海书记表明未来芦溪村还以发展生态文旅为主,生态养殖为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幸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