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实地采访调研,了解马郢计划 马郢,曾经是一个落后的重点贫困村,没有景点、没有产业,贫困好像成了它唯一的代名词。而如今,人们再次提起马郢时,想到的都是游玩研学、亲子旅游等等,产生改变的源头不仅是“马郢计划”的实施,也是马郢创客共同参与乡村建设的经营成果,更是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乡村的体现。
团队成员在马郢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王义强的介绍下了解了马郢村的蜕变史,通过村落沙盘模型的直观呈现,团队成员更能感受到“马郢计划”为村庄带来的实际变化以及发展。从与钟宇书记的对话中,团队成员认识到马郢村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不断积极探索,寻找到了以乡村旅游来带动马郢自身产业的发展道路。通过“马郢计划”来进行助学帮扶,并且在助学的基础上进行助农进而助村。
“同行”—农场劳作交流,理论实践同行 团队成员在返乡大学生青年代表及“情圆”农场负责人孙阳阳的带领下一同参观了情圆农场,并且讲述了他的理想与目标,以及他为之坚持的事业。在他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不仅认识到坚持有机种植的重要性,更体会到他对农业的热爱。
随后在西瓜棚,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帮助农户采摘西瓜。随着一次次传递、装篮,收获的喜悦也逐渐在团队劳作中蔓延开来,即使充满疲惫,团队成员也依旧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此次农场实践不但能切实劳动价值,感受农业艰辛,还能引起团队不断摸索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助推家乡的振兴积累实践经验。
最后,团队成员在与安徽中医药大学“三下乡”团队积极进行沟通交流,互换想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以“读蔬”为主题,协助农场负责人设计了农场创意导视方案,共同助力农场建设发展。
“播种”—开讲科普课堂,播种农业知识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实践团走进马郢村儿童快乐家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马郢当地乡村儿童教学现状,结合农科专业特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介绍部分农作物生理特性、对比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宣传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三农”和“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向孩子们展示了极具科技创新的现代农业,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走出乡村,鼓励他们如“青雁”一般,待学成之时,返回乡村,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五谷杂粮齐登场,奇思妙想趣味多。在展示了精美的种子画作品后,又向小朋友们详细介绍种子画制作方法,发放制作材料。孩子们在团队成员下的帮助下大胆想象,认真制作,将一粒粒种子组合了一幅幅色彩丰富的画作,也为一颗颗“小种子”们埋下了爱农情怀。
“传承”—探访革命遗址,赓续红色血脉 为积极响应国家百年党史学习的号召。团队成员到达合肥杨庙革命纪念馆(原刘云峰烈士纪念馆),在馆中观看视频,了解杨庙红色革命发展史。杨庙地区是早期共产党人奋斗的地方,这里是许多烈士诞生的地方。展厅中陈列着革命时期的物品及照片,通过纪念馆中分布的主题单元:序厅、燎原星火、抗战烽火、赴汤蹈火、万家灯火五个部分中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感悟当今的发展盛景。今日的杨庙,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乡村振兴成果繁花似锦。在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氛围中,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先烈们所经历的艰苦岁月,为先辈们赤诚、刚毅、果敢、勇于担当、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
终章: 此次实践活动中,对于马郢村的片面认知得以不断完善,当融入到马郢村的日常后,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到了“马郢计划”的魅力所在。身为安农学子,团队成员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充分发挥学科和技术优势,在中华这片热土上奋力续写新的篇章,以慰英烈先贤!作为新时代青年们也理应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绘就全面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