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铸魂青春非遗文旅路,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3-09-0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乡村、了解民俗文化,把握非遗文化同旅游结合程度,山东中医药大学“铸魂非遗,振兴乡村”队于2023年7月13日来到济南市苏家庄村、三德范村和石匣村开展实践活动。
苏家庄村:奔腾跳跃闹竹马,蜡线编织展芳华
正如村书记所讲述的,苏家庄村以精致的蜡线编制艺术和华丽的竹马灯舞闻名。非遗传承人介绍,竹马灯用篾片扎成骨架,外面糊纸或布,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灯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行、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
“我们非遗+旅游项目设立有非遗工坊、研学小屋……”苏家庄村书记带领队员来到非遗工坊。村书记介绍,该非遗工坊每周举办一次非遗讲堂,由专门的非遗传承人授课,教授小朋友蜡线编织技艺。此外,还有专门的“图书角”和“展览角”,陈列着小朋友们的精美作品。

图为苏家庄村村民展示蜡线编织作品
三德范村:民俗里的“扛芯子”,扛起非遗传承担当
三德范村非遗负责人介绍,三德范村“大扮玩”活动远近闻名,种类繁多,其中“芯子”表演的历史最为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村委会负责人跟队员们讲“每逢春节,村民都自发走出家门到巷子里表演‘芯子’,再一起聚到河边,场景非常热闹,邻村许多村民也会前来观看。‘芯子’的传承都是一代传一代的,村中从老人到小孩都会这个表演。”
了解完,实践队员在三德范村希望小学开展非遗讲堂,让小朋友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努力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开展非遗讲堂
石匣村:千年古村重现光彩,用戏剧传承文脉
    石匣村历史悠久,村内还完好保存着报国寺、真武庙等九处庙宇,其中兴隆寺位于大青山中,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风景相映生辉。石匣村具有的非遗文化见证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村书记回答,石匣村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丘梆子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但演变至今,只有少数村庄的剧团保留了在重要时刻演出的传统。为传承和弘扬章丘梆子,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石匣村建设完成章丘梆子戏曲博物馆三个展区的布展并对外开放,希望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出更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吸引外来旅客,打造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并进的新产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石匣村内老人
队员们在初步了解三个村子的民族文化之后,举办座谈会,与村委书记、非遗负责人、普通村民进行交流访谈,近一步了解到三村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聆听成功经验,谈到了仍存在的问题;此外,我们邀请到了相关的专业老师,积极开展知识讲座,深入探究非遗文旅“双联动”振兴乡村的可行性。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是铸牢文旅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措施。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好乡村生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其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重要的一环。大学生要多走向基层,了解基层需求,服务基层群众,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出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陈晓琳 汤伟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
  • 追溯红色印记,延续革命精神
  • 为追溯红色印记,延续革命精神,凝聚奋斗力量,弘扬革命文化。2023年7月12日,河南科技大学软件学院“豫见贵州”团队一行前往“转折之
  • 09-01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