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三下乡:访分水老街美景,探索历史痕迹,承纸伞文化

发布时间:2023-08-2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香樟树王 岁月见证
老街有九条巷子,均建于清道光26年。走进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地已有400余年历史、直径约2米的香樟树。400年多年前,一粒香樟的种子在这里孕育发芽,历经几百年的磨砺,暴风骤雨的洗礼,独树成景,雄霸一方,拓长成茂盛葱茏参天大树。小镇几百年的荣辱兴衰由它一一见证,它是分水岭镇的香樟王。
亲访老街 感匠人深情手艺人
走在老街的路上,实践团成员看到了许多摆放于街道两旁的油纸伞,各式各样,无声的向人们展示着当地独特的文化与工艺。透过古老的窗子,是匠人们忙碌的身影,一纸一线皆含深情。悠悠千百年,油纸伞的工艺在他们手上延续,没有尘世的浮躁,只关注着手中的一纸一线一纸伞。“做完一把油纸伞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几十道工序,我在做的只是其中的一步。我负责把伞骨和伞杆装好,弄好之后人家拿去,网边的网边,边网好之后又糊,再之后弄好人家穿伞的就穿伞。”见实践团队成员上前观看自己做伞,一位正在装配伞骨与伞杆的师傅向众人解释。镇上的居民分工不同,做的都是自己擅长的一道工序,默默地做着自己手上的活。一凳一针一人,许多这样的情、这样的景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分水养育手艺人、手艺人融于分水的独特文化。除去老一辈的手艺人,实践队成员在街上也不难看到这样的景象:年幼的外孙女听着外婆讲述制伞步骤,学习之余的中学生搬运青竹,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帮忙切割伞柄......传承非遗文化,老一辈在恪守,年轻一代也在追寻。
居民为了解当地居民对分水油纸伞的看法和态度,发现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团队成员以发放调查问卷、随机座谈的方式开展调查,在不懈努力和当地居民的配合之下,顺利完成本次调研。通过调研,实践团成员发现不同职业、年龄的当地人看法各异。有些居民保护“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仍有待加强,同时,也有部分居民表示油纸伞更多的成为了物质保障、精神寄托,在解决自身生计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传承人一路向前,走在干净的石板街,每一处遗迹都记录着岁月。我们还在这里看到了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设立的纪念碑,据当地人介绍,红色油纸伞在这里被视作纪念抗日烈士的特殊符号。
正当实践团成员在老街上感叹小镇古韵和油纸伞的非凡意义时,眼前有一位匠人正在将油纸伞半成品运至一间工坊里。旁人见到,立马笑着向团队成员介绍:“这位就是省级分水油纸伞‘非遗’传承人许学明师傅。”当看到实践团成员对工坊的油纸伞充满兴趣时,许师傅与成员们亲切交谈起来,他介绍起了一把“高级”的油纸伞,其原料包括楠竹、特制棉纸和熟桐油在内都十分讲究,之后他又拿出引以为傲的镇店之宝,还细致介绍了店铺墙面上他多年前亲手书写的《许家油纸伞简介》。
此外,许师傅向成员们强调了油纸伞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发展的前提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进而促进油纸伞走得更远,而传承人的责任心则是坚守的支撑,“非遗”的标签不能代表什么,唯有质量过硬,油纸伞行业的发展才能更有曙光。
通过走访调研,团队成员感受到了“非遗”匠人对于发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与使命,也不禁思考,我们到底应该为传承“非遗”做些什么。滴水成川,百川归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可以做的、我们要做的,从买一张车票,走一巷老街,谈一壶时间,刷一把纸伞开始,要时刻谨记重任在肩,每个人都有责任出一把力,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作者:邹陶 来源:实地考察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汀研实践队走进长汀县,探寻非遗文化,助力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农村快旅”实践团三下乡
  • 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学子深入乡村探索垛田农民画中的
  • 山水琅琊,醉翁之意,滁院学子赴琅琊山探索中华文化
  • “三下乡”实践纪实|第二临床医学院“医路先锋”社会实践队
  • 弘扬尊老敬老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 融学于农,科技兴农——安农学子携“薯”参观皖西北综合试验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