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合肥8月15日电(通讯员:高思佳)我国地域广袤,各种方言组成了我国庞大的语言系统。随着我国对普通话的推广,普通话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我国的语言系统与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方言逐渐走向没落。方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沉淀,也是人们最难忘的记忆。
对于庐江人而言,除了赖以生存的庄稼地和特色的当地美食,一口浓重的方言就是他们对家乡最难忘的记忆,八月中旬,“徽声皖韵,传承乡音”安徽方言童谣谚语采录社会实践团队庐江分队的成员们就踏上了收集家乡方言资料的旅途,并采访了许多当地有关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和语言文字工作者。
庐江县图书馆:亲近乡音方言撷趣 为了查找有关庐江方言童谣与谚语的资料,深入了解庐江方言的历史与特点,庐江分队的成员高思佳与梁豫琪一大早便来到了庐江县图书馆。馆内结构精巧,环境优美,书香弥漫,说明来意后,馆内工作人员便马不停蹄地带领成员来到了地方典籍室查找资料。
在地方典籍室里,成员们翻阅了《庐江县志》等许多有关书籍。其中,张遵勇老师的《亲近乡音:庐江话撷趣》一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书中收录了许多流传在庐江县内通用的俚语俗谚,分门别类并配条加以注释,整理了庐江大地上的童谣、门歌、花鼓唱、花梁子、上梁结婚说好词等,记述家乡的特产、地域风情,情切自然,妙趣横生,如。
在地方典籍室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庐江分队的队员们不时用笔在本子上记录,这些资料为后续收集童谣和谚语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图为实践队员在庐江县图书馆地方典籍室查找到的调研资料 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梁豫琪 摄
徐济展朱德平:传承乡音庐剧同行 在庐江县文化馆副馆长徐学超的带领下,当天下午庐江分队的成员还有幸采访到了庐江县戏剧联谊会会长、庐江县庐韵梅香戏曲艺术团团长徐济展先生和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典型、“合肥市最美志愿者”朱德平女士。
徐团长与朱女士得知队员此行的目的,欣然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在谈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时,徐馆长指出:方言与许多文化的传承都息息相关,比如庐江特有的庐剧、门歌等文化遗产都是依托方言而存在,方言一旦遗失,庐剧传承乃至戏曲都会面临困境,出现年轻人听不懂、不爱听的情况。在小组队员高思佳的提议下,徐团长与朱女士一起表演了庐剧门歌《大美庐江我的家》的片段,响亮的铜锣声与规律的敲鼓声让队员们仿若来到了正式表演的现场,即使二位没有穿上戏服,却依旧顾盼神飞,神采飞扬。
图为庐江县戏剧联谊会会长徐济展和常务副会长朱德平表演庐剧门歌《大美庐江我的家》 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梁豫琪 摄
采访最后,徐团长与朱女士一起为当代大学生送上寄语,希望当代青年人能够在保护方言、保护非遗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多了解一些戏曲方面的知识。“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来现场听听表演,听一听完整的庐剧门歌”,朱女士在寄语结束时动情地说。
孙家来:保护乡音你我共勉 合肥市第5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庐江中学正高级语文教师孙家来老师也接受了庐江分队成员们采访。孙老师从当下的方言现状谈起,指出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许多年轻人都逐渐失去了能够流利用方言表达的能力,年轻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使用方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儿时常有的童谣、平时常说的谚语就会逐渐为人淡忘。
此外,孙老师还翻阅了团队成员们以及收集到的童谣和谚语,肯定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晃大月亮晃卖狗,我给母舅打烧酒,走一步,喝一口,剩个酒瓶捉在手,母舅找我要烧酒,母舅母舅我赔你一条小花狗,这都是我们小时候唱的了,好多年都没有人唱了,这只有老一代人知道”,孙老师说道。
作为一位具有多年从教经验与论文写作经验的语文教师,孙老师还给团队提出了许多建议,指出团队成员在收集童谣和谚语时,要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比如自然气象类、农业生产类、卫生保健类等,这样在后续的研究中才能与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对比,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
采访结束后,孙家来老师还为“徽声皖韵,传承乡音”安徽方言童谣谚语实践采录团队写下了寄语,祝团队能够在规范汉民族语言,保护方言俗语,挖掘童谣谚语方面能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为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作贡献。
图为庐江中学正高级教师孙家来为团队写寄语 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梁豫琪 摄
方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沉淀,也是人们最难忘的记忆。“徽声皖韵,传承乡音”安徽方言童谣谚语采录社会实践团对将如孙老师所言,在保护和传承方言童谣谚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