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安徽铜院学子三下乡:感知一城人文典故,领略千年文化楚都

发布时间:2023-08-1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寿县正阳关文化传播,7月26日至7月29日,铜陵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汲汲知新语,卷卷思非遗”文化宣传实践队前往淮南市寿县正阳关镇,感知“淮词”“锣鼓”等非遗文化、领略楚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正阳关镇文化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协作凝聚新力量  谱写文化“新”篇章
7月26日上午,铜陵学院“汲汲知新语,卷卷思非遗”文化宣传实践队接见仪式在寿县正阳关镇正式举行。正阳关镇党委委员程少龙、镇党建办主任、文旅站副站长孙华著、当地退休教师汪洋以及实践队全体成员出席接见仪式。
在本次接见仪式上,正阳关镇党委委员程少龙详细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当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且对于非遗项目面向实践队员的展演,做了精心而又细致的安排。正阳关镇领导表示,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是领略非遗魅力的最佳方式。
 
  淮词曲艺久流传  词谱焕发“新”活力
7月26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正阳关镇文化体验馆,欣赏淮词表演《美丽的正阳关》《思想起来泪汪汪》等曲目,亲身感受这一古老而别致的民间小调的魅力所在。表演结束后,队员们对表演者们使用的瓷碟、竹筷、酒盅等乐器非常感兴趣,并一一向表演者们请教、学习乐器的打法和技巧。一瓷一筷,起承转合,“叮叮当当”的乐声充斥整个文化馆,一时间,文化馆俨然成为队员们学习非遗的大课堂。请教学习后,队员们采访了淮词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志强老先生。队员们了解到,当淮词面临失传时,是杨老先生巡街走巷、挨家挨户拜访,一字一句将淮词文化“拾”起。而当前的淮词,不但有古词古谱的传承,还在旧谱的基础上填了新词。如《美丽的正阳关》,正是反映改革开放后,正阳关镇百姓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景象的新词。

千万文物识历史 千年文化“新”赋能
7月28日下午,实践队员们来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楚文化、寿县正阳关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外,一条玻璃栈道映入眼帘,栈道之下是断瓦残砖。入馆后,队员们参观了楚金币、青铜器,了解到了许多生活用具、武器等等。馆内,大量场景使用智能设备,高科技使文物展示营造出更多不同的历史氛围感;在电子屏幕上按住“文物”标识键,进行“上”“下”翻转,一个个载满历史厚重感的文物跨越时空,立体式呈现眼前,给队员们带来沉浸式体验,仿佛咫尺之间,触手可及。受此启发,队员们与当地村干部展开交流,建议以VR沉浸式体验、云展览、云直播等数字技术,重组整合各项资源,让观众对一首首正阳关非遗曲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让一幕幕文物展“走进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发挥非遗文化、馆藏资源的价值,赋能传统文化。
 
锣鼓敲动百姓情  旧槌付予“新”传人
7月29日下午,实践队再次来到正阳关镇文化体验馆,欣赏省级非遗文化“锣鼓”表演。只见四人拿鼓,两人拿大钗,两人拿二锣,一人拿锣,围成半个圈,准备就绪后,一场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表演开始了。途中,表演人员时不时地用眼神“说话”,打至高潮处,拿大钗的阿姨甚至随着鼓点音律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场面十分热闹。
表演结束后,我们采访了表演人员里唯一的年轻人——年仅16岁的高华泽。据高华泽所说,他是正阳关镇唯一一个年轻传承人,很多当地年轻人对本地非遗文化不感兴趣,不愿学习,正阳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考验。而当我们问到他的理想时,他告诉我们:“我的理想就是将正阳非遗文化引出正阳、引出寿县、引出安徽,将正阳文化带到大众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正阳非遗文化。”
 
  扎根乡村强信念 媒体宣传“新”联动
此次实践,团队采取发放调查问卷、采访当地居民等方式,在分析五百多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寿县非遗非常感兴趣,但了解程度不高,且渠道受阻。为让更多人了解寿县文化,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积极促进本次实践成果转化,在“小红书”平台注册文化宣传团队账号,发挥“种草”作用,以第一视角展现寿县文化特色----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地下的博物馆,激发青年群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情感的共鸣。

 几天紧张而充实的活动,队员们对寿县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非物质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的变革与益处,更加坚定了走进乡村、扎根中国大地的信念,表示将利用自身知识与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Sarawad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南财“砂罂泛春华”实践团队赴宜兴开展调研活动
  • 五河县大新镇乡镇卫生院韩医生专访
  • 蚌埠医学院基层医疗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调研团于7月15日前往五河县大新镇乡村卫生院,开展基层医疗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活动。团队成员对基层
  • 08-13
  • 黄冈师范学院学子三下乡:爱心启航,放飞梦想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