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9日至23日,河海大学“重走红色水系•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调研团”重走苏豫红色水系,秉持“以水为媒,以红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宗旨,前往河南省安阳红旗渠与江苏省“洪泽湖-长江-建昌圩-沙家浜”红色水系文旅代表单位调研。基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与红色旅游振兴乡村的视角,以水为引探寻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创新调研思路,江川渠圩构织红色水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留下来的红色故事拥有同一渊源,可以从时间、空间的角度组成文化网络。水作为红色故事中的自然场景,也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之一,成为许多红色旅游景区的共同标志。
据此,调研团创造性提出新概念“红色水系”,以水为媒重走红色文化之路,基于此视角研究红色旅游的发展,选取红色水系中的关键节点与源点进行调研,例如:河南省安阳红旗渠、江苏省常州建昌圩、苏州蒋巷村、宿迁垫湖村与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铭记战争岁月,馆藏碑立回首革命烽火 江苏是苏皖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南京、苏州、宿迁等地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遗产,是红色革命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地区。红色水系跨越山河,绵延时空,红色烽火正以红旅之路传承发扬,熠熠延辉。
渡江战役赋以长江红色革命精神,使之成为红色水系的文化源点之一。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公共服务处潘主任提到“红帆扬”主题党建研学品牌,他说:“希望红帆可以像旗帜一样立在渡江纪念馆上永远飘扬,为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生提供党建服务。”
01实践队员在沙家浜进行采访 河海大学洪荟琳 提供
苏州沙家浜以“芦荡烽火”打造红色文化IP,是水文化与红色文旅结合的成功案例。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春来茶堂阿庆嫂的传奇故事《沙家浜》,就诞生在江苏常熟烟波浩渺的阳澄湖上。古朴的亭中戏台上,阿庆嫂、郭建光、沙奶奶、胡司令等经典角色粉墨登场。激荡昂扬的唱腔与别具匠心的演绎队员生动再现了阿庆嫂智斗敌伪的风采与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氛围。当日天空飘起细雨,但台下观者如织,老少皆临。锣鼓晏息,掌声潮动。演员谢幕时,小孩子们为机智果勇的阿庆嫂喝彩,而年长一些的观众则深深注视着这方承接岁月的小小舞台,眼中含光。
演出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台下游客采访交流。苏州本地市民王有民先生说:“沙家浜是苏州人尽皆知的红色景区,但不是每一个苏州人都知道阿庆嫂。上一次看这出戏,还是在十几年前打谷场上放的黑白影片。今天带家人孩子来,能以舞台剧的形式重逢,是一种感动的传承。”以旅游与戏剧的方式,沙家浜的故事在一代代苏州人心中的舞台上演绎着,永不落幕。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对景区内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文旅建筑设施、红色文旅活动进行评估考察,从文化融合程度、旅游沉浸式体验感、投入产出盈利均衡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估。
在常州建昌圩,团队前往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与潘家墩兵工厂遗址,深深敬仰茅山战区以曹江临烈士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建昌圩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国林说:“需挖掘探索濒临失传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继承发扬以铭记英雄烈士们的付出。”
不忘振兴之路,渠开稻香追忆奋斗历程 水是人民劳动的自然载体,源远流长的红色水系见证中国人民治理旱涝、振兴乡村的艰辛历程。在江南鱼米之乡与中原的黄土地上,劳动人民开渠建圩,承星履草的故事正通过旅游的方式传承创新,薪火相续。
在蒋巷村,队员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乡村发展巨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蒋巷村常德盛老书记这样讲到:“农业才是根本,村东北面的有机农田有了机械化经营,田里作物长势喜人,为村民们牢牢端稳饭碗打下基础。”在与村李军副书记座谈会中,团队成员针对蒋巷村的三产发展、红色文旅等方面提出问题,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
02实践队员与蒋巷村李军副书记进行访谈 河海大学洪荟琳 提供
在建昌圩,团队前往红色品牌企业——常州市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八月天,捧起香芋喜洋洋,家乡多少美好,多少欢唱”,在建昌人民淳朴的歌声中,队员感受到小小的红香芋通过打造助农品牌,带领千百户农民走向小康,奔向幸福。
03实践队员参观红香芋农业合作社 河海大学洪荟琳 提供
“建昌这片土地上长出的香芋,沉甸饱满,色泽紫红,所以咱称之为红香芋“在田间小径上,社长蔡东生先生望着郁郁葱葱的芋田,骄傲地说。2008年5月,社员出资逾百万元,建立专业从事红香芋生产、销售和母芋精深加工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成立至今,合作社一班人马务实创新,奋力开拓,使金坛建昌红香芋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农户种植10000多亩,建成高标准建昌红香芋种植基地5000亩。在合作社带动下,芋农通过种植和交售红香芋,亩均收入10000元以上。以“红香芋”品牌打造主题乡村旅游,让每一位踏上建昌这片热土的旅客亲手体验栽培挖采与丰收的乐趣。以红香芋为原料烹制佳肴,发展农家乐与民宿,带给游客浓浓的"芋”味体验。建昌人民以“红香芋”为支点,撑起繁荣昌盛的振兴理想。
在河南安阳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凯波先生、河海大学世界水谷研究院副院长王冠老师以及河院长助理田鸣老师的领导下,实践团探访在红旗渠纪念馆与青年洞,了解林州旱魃肆虐的历史背景与“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空中排险、巧建空心坝等奋斗故事,切身体悟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赓续红色基因,以水为盟建立战略合作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得到了各地文旅单位的热情支持。在常州,实践团与建昌圩文化研究达成协议,建立河海大学“红色建昌圩”实践基地,师生与会长谢国林、副会长蔡冬生、副秘书长董大平参与揭牌仪式。李国平秘书长向团队寄予殷切希望:“挖掘红色文化,赋能立德树人。携手河海大学创建红色驿站,打造红色建昌。”
04团队成员与建昌圩文化研究会领导合影 河海大学洪荟琳 提供
同时,团队与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公共服务处、苏州蒋巷村村委会、河南安阳红旗渠精神研究会、河南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等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承诺后续将分享研究成果,以专业特长助力红色文旅融合,为当地文化与旅游事业繁荣发展做出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