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重要任务,大力营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7月下旬,宿迁学院“一路知行”社会实践队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等村寨,通过理论宣讲、非遗传承、推普支教、慰问走访、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多举措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普通话打开“山门”,在知行合一中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掌握密切联系群众方法,脚踏实地,自找苦吃,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
动员交流明方向,乡村振兴聚合力为了加深实践队对当地乡村语言文化资源建设、普通话普及现状及其关系的理解与认知,实践队到达麻江后,先后与团麻江县委、龙山镇党委、河坝村党支部等有关单位进行交流。就推广普通话在打破地域区隔、消除交流障碍、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一致表示,将助力深入开展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活动,力争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
枫香印染守技艺,产品销售上云端枫香印染是河坝瑶族传统手工技艺,是瑶族同胞的文化智慧。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印染的传统制作工坊,实践团访谈了县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曹顶秀,深度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印染的传统制作工艺手法,动手体验了从画花、点蜡、印染、脱蜡及晾晒的枫香染手工艺品制作全过程,零距离感受技艺中的工匠精神,品味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地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激发了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在苗绣培训基地,依托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普通话能力提升专项培训,通过情景对话模拟等方式,将产品介绍、电商直播等生活化场景有机地融入到培训当中,提升绣娘们语言文字应用和用普通话打开新的销售市场的能力,让“非遗产品”销售上“云端”,民族传承的路更宽。
大手小手促成长,乡村夜校亮心灯为了提高当地普通话水平和文学素养,实践队来到河坝小学进行推普宣传和支教活动,携手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经过精心设计与打磨,实践队开展了“推广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大手拉小手,悦读伴成长”和“我是小小推普员”手抄报绘画等具有浓厚特色的系列“推普支教”课堂。实践队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让“学好普通话”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并为孩子们发放书籍及学习用品。在乡村振兴夜校,实践队借助支教、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当地制定适时适用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建言献策,提供线上、线下帮扶,更好满足当地职业技能培训的学习需求,不断探索出一条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好路子。


实地调研出真见,慰问五老情暖心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实践队深入龙山镇河坝村及相关村落,多法并行、多样结合,走访当地住户,通过发放宣传小册、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方式,从不同年龄层,深入了解当地居民普通话使用情况和普通话水平,掌握真实而详实的“一手资料”。同时,实践队走访慰问基层“五老”人员,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健康程度、饮食起居、家庭情况等,认真倾听诉求并协同各方予以落实解决,切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功在当代,利在长远。宿迁学院“一路知行”社会实践队将继续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