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家乡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体味碧血丹心
铭记血殷黄沙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古有名将岳飞不教胡马度阴山,戚继光洒向千峰秋叶丹。今有英雄团长祁发宝率部屹立喀喇昆仑。这些闪烁动人光辉的英雄照亮民族希望,其中埋葬在郑州市碧沙岗公园的北伐阵亡将士更是中华英雄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在沉眠于郑州白沙岗中,为缅怀英烈,冯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更名为碧沙岗,后来聂荣臻元帅亲自铸碑“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阵亡将士排除万难,英勇前行红色精神应该被我们所学习,内化成我们的品质,传承这种红色基因。为天地立心,行正义之战。北伐战争前,军阀割据,鱼肉百姓,日军侵袭祖国山河,内忧外患,生灵涂炭。北伐革命军进行这一自南向北的大革命顺应实事,希望结束全国混乱局面,结束军阀和帝国主义对百姓的压榨,是正义之师,是天道的彰显。革命军将士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再了一起,结束混乱是大势所趋,所以这次革命才势如破竹,摧枯拉朽。遍览中华上下五千年,立心守善之事浩如烟海,中国人已经把“做事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自己做事动力源泉和行为准则。刚发现发现新冠病毒的李文亮医生向上汇报华南海鲜市场出现病毒被定性为造谣,但他出于泛滥后严重后果考虑,践行自己的医德标准,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断向上汇报情况,坚守自己内心善良。由此观之,为天地立心,行走正途是我们继承红色基因的必修课。为生民立命,置死地后生。碧沙岗的北伐将士大多出身农民,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广东革命政权得到统一和巩固,他们便为全国人民和平生活而投入战斗,这是一种生民的自我救赎,所以他们才能悍不畏死,勇往直前。正是有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观,阵亡将士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我们向北伐将士所学习和继承的优秀红色基因。从来不是英雄开创时代,而是时代造就英雄,一个人的成功必定与所处时代紧密结合,必定与造福人民息息相关。九十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忙碌于田间地头,不愿躺在功劳薄上享受,为消除饥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无私燃烧,这种个人名利淡如水,党和人民的事业重如山的精神代表了为生民立命的最高境界,“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愿广大青年也能将自身理想和社会进步相结合从而造福人民。开万世太平,舍一世安逸。只顾生前纵享欢愉,哪管死后洪水滔天恐怕是大部分普通人的想法,而沉眠于地下的北伐将士却是从中国时局考虑,甘愿奉献一生也要蹚浑水,平军阀,抗日倭,为千万百姓,为下一代太平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墓碑上刻下的是不仅仅是后人的敬仰,更是他们伟大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从开创和平生活的角度来说,碧沙岗是一座精神宝藏,埋葬了兼济天下的不屈英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碧沙岗的将士们无疑就是被人们永远铭记的人,每年清明节期间,纪念碑前都有无数市民自发送上祭奠英灵的花束、挽联,游人在苍松翠柏掩映下,凭吊革命先烈,祭奠北伐将士英灵。在这次学习家乡红色文化的碧沙岗之行,我恍若看见英烈们俯瞰这太平盛世而露出欣慰笑容。
作者:刘洋硕 来源:个人原创
- 凝聚历史精神,传承文化辉煌
- 暑假期间由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组成的“遗”脉相承社会实践团队在徐州多地开展以“文化遗产铸硕果,‘遗’脉相承开新花”为主题的暑期实
- 08-09
- 紧握援疆“接力棒” 点亮生命之光
- 2023年7月17日,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发掘援疆事迹,传承胡杨精神”红色文化宣讲团来到了浙江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对援疆专家王文敏
-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