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湘潭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暑假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盐井镇进行彝族服饰文化实地调研,意在深入了解彝族人民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和奇妙创造力、探寻彝族服饰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彝族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蕴含了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思想。但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彝族服饰的艺术性受到了冲击。凉山的传统彝族店铺大多生产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店面服饰杂乱,大众的审美日益变化,导致彝族服饰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实践团实地考察彝族服饰文化现状,采访当地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人,思考让“彝韵”在保留其原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的新发展方法。

(图为彝族服饰)
实践团成员以小组的形式,先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盐井镇中心街线下彝族服饰商铺进行实地考察,在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人的介绍下近距离了解了彝族服饰。由于彝族女性服饰没有口袋,就配了一个类似于倒立三角形的挂件,展现了其特色。从彝族文化传承人口中得知,彝族饰品大多是批量制造,其图案、纹理、色彩符合大众审美,木制手镯的特殊图案尽显彝族传统文化之美。实践团成员与彝族文化传承人长时间讨论了彝族服饰文化的魅力所在,探讨彝族服饰文化未来与现代元素结合的发展方向。

(图为实践团实地考察线下彝族服饰店铺)
接着实践团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盐井镇中心广场采访了彝族服饰文化继承人,深入了解彝族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在继承人的介绍中,了解到彝族服饰有男女老少之分,老人的服饰偏暗色,女性的头饰可以是否婚配进行划分,男性的服饰则体现着社会地位。彝族服饰文化体现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将彝族文化传统魅力与现代科技元素融合,将推进彝族服饰文化契合大众审美。

(图为实践团与彝族服饰文化继承人合影)
通过本次对彝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实践团对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性引发了思考,怎么让彝族服饰文化在融合现代元素的同时不丢失其精髓所在仍需不断探寻路径。实践团成员也将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让在传统文化现代发展中不失传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