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赓续红色基因,探寻红军征程,追寻知青记忆,引导青年团员切身感受革命斗争的历史、了解红军先烈们的奋斗、牺牲感悟上一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作的艰辛历程和推动主题教育活动走深走实,于7月7日,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赓续长征精神,飞扬医者情怀”三下乡实践队探访分别对瑞云山红色生态旅游区和大洋乡知青农场进行参观学习,在自然美景与乡间田园中深入探寻革命精神。
莆田瑞云山红色生态旅游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人文景观、地文特色和深厚的红色底蕴,是本省乃至海西唯一的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辉映的旅游目的地,是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
早晨,简单准备后,实践队的队员决定展开一次充满历史意义的冒险,去寻找位于瑞云山上的红军洞。
队员们开始攀登瑞云山,踏上一条狭窄而陡峭的山道。沿途,队员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山间的花草和树木,还有清澈的溪流伴随着大家的脚步声。然而,随着高度的增加,也开始感受到了空气的稀薄和温度的降低,需要更多的体力和毅力来继续前行。我们按照地图前进,不断地向导向着红军洞的方向。虽然困难重重,但队友们心中都燃烧着对历史的敬意和对冒险的激情,这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向前。终于,经过数个小时的努力和挑战,队员们抵达了红军洞。在那里,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个深邃而隐蔽的山洞,就是传说中的红军洞!我们小心翼翼地踏上山洞的入口,进入了黑暗的洞穴。队友们打开手电筒,探索着这个历史的见证者。在洞穴的深处,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红军生活的场景,勾起了我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思考和敬意,先烈们不惜一腔热血守卫家国人民的豪情姿态都浮现在眼前,。大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先辈们用一滴滴汗水一滴滴热血浇筑而成。
在红军洞里短暂停留一段时间后,大家开始回程。尽管这次切身丈量先烈足迹寻找红军洞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它也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经历和回忆。这段旅程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红军的历史和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的牺牲和奉献。这次爬山寻找红军洞的经历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追求更大的冒险和探索。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加强队员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信仰。
下午,队友们启程知青农场。知青农场位于大洋乡车口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洋乡知青农场集聚了来自莆田、仙游等地的知青近200人,占地十几亩,生产规模大,种植了200多亩的水稻,养殖牛、猪等,实现生活自给自足,并建立知青礼堂。
抵达目的地后,队员们自行参观,不仅了下地耕作,帮助收获农作物、除杂草,深入参观养鸡场、养猪场等,还上台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演小品、唱红歌。体会到了当时毛主席同志一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促使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盛况,在神州大地上掀开了一阵别样的“旋风”。
在这袭狂风席卷下,在莆田涵江区大洋乡这片红土地上也留下了一代人的许多青春故事。富有知识才气的知识青年与土地和农民相碰撞,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为红土地带来了新活力,给这片乡村提供了生机与动力。如今礼堂经过修缮依然屹立在大洋乡的土地上,这里的知青农场依然由当地的居民进行耕作。忆往昔,曾经提笔写字知青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抡起锄头,顶住枯燥,身体力行,锤炼自我,他们用知识用浇不灭的热情挥洒着青春热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在自我实现层面,革命精神涤荡精神世界,激扬深植内心的爱国情怀,孕育催发个体奋进的动力;在民族复兴层面,万千人百十年的红色文化赓续,会以文化的形式锤炼一个国家的生命力与凝聚力。红色故事从革命硝烟的烽火中缓缓走来,在中国崛起的故事里潜滋暗长,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队员们在瑞云山重走长征路

队员们在瑞云山上红军洞合影留念

队员们在知青农村合影留念

队员们在车口知青礼堂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