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孑孑所著的现代散文《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远赴人间惊鸿宴,谈笑风生不动情。我们7月6日从学校启程,来到了小有名气的双凤村。未进其村,我们就见识到了山路十八弯,不方便的交通让这座位于半山腰的村庄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但是我们在走近这座村庄的时候,我们看见

了别具一格的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看见了平常举办活动的场地——摆手堂,看见了村民日常休憩的大桥……如此美丽的景色,让人如何忍得住不动情!


此图为通讯员罗雅琤所摄,下车之后爬上楼梯所见,双凤村由此进,进去第一条岔路通向农家乐。
下车之后,在不远处我们看见了”中国土家第一村“的大门,可能是因为它的”神秘“,从大门进来我们没遇见什么人。首先看见的是”土家韵居“农家乐,但也冷冷清清。我们继续往里走,找到了村民服务中心。我们在这与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了一些我们所了解的情况,负责对接我们的彭书珍主任认真积极配合了我们的采访。交流中,我们更新着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感受到了当地村委会对发展的渴望之情,更加接近在实际生活中该村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为当地传统技艺传承感到着急。

此图是通讯员罗雅琤所摄,楼留湘小队队长及副队长与彭书珍主任交流中。
我们走进村庄,在石板路上走着,看着就地势而建的一片一片的木房子,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走到村里的一座大桥那,有大爷在那纳凉,好不快活,抬头是结构严密的榫卯拼接,建造精巧,在此处听鸟鸣听水声俱佳。这桥是民族文化与当地环境的相互适应,是传统技艺的具象体现。据我们了解,吊脚楼是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了桐油,既干净又亮堂。榫卯相接的木艺是土家族吊脚楼传承的技艺之一,我们走在村中,与遇见的村民们聊天。
我们了解到村庄整体保护意识较强,背靠大山,建造原材料充足,有一定的规则进行支持或者是制约;而技艺难以传承,资金短缺,青壮年流失就是该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问题看措施,我们要思考蕴含土家族文化的吊脚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需要去到实地,握手当地人民。青年暑期三下乡,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