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寻迹王家坝,赓续前行有力量

发布时间:2023-07-3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阜阳王家坝最高水位达25.30米,距设防水位26米差0.7米”——这个消息深深牵动着我们团队成员的心,那里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也是我们此次暑假实践的目的地。了解到王家坝闸管理处多措并举,做好了防大汛的各项准备,我们安下心来全力准备此次暑假实践的材料。2023年7月16日,我跟随安徽农业大学“淮水安澜青春行”暑假实践团走入了王家坝镇,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弘扬王家坝精神的深刻内涵。
图为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通讯员杨健 摄
 
这里很漂亮,大片的白云嵌着蓝天,绿草如茵的原野上牛儿在吃草,和我之前看到的不一样,是一片宁静和生机。我像一名旅者漫步在小道上,不经意间就能看到时间的痕迹。总会有村民坐在门口乘凉,我们打着招呼走过去,在行程计划中我们会来这里沿街走访,去听这些当地人经历过的属于他们的王家坝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交流 通讯员陈子婷 摄

2023年7月19日,我们与指导老师一同参观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在“千里淮河,沧桑蒙洼”展厅,讲解员带领我们深入了解淮水800年的历史变迁,一次又一次的淮水水患与淮水治理,蒙洼蓄洪区人民“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的生活状况在王家坝闸水利枢纽中心建成后得到了持续改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院领导一同参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通讯员王冰心 摄

这里是我的家。接下来的展厅中充满着蓄洪的资料记载,我想起了随访中村民朴实的话语“不放水别的地方怎么办”,其中的心酸听者也为之哽咽。他们选择了舍小家保大家,每开一次闸,就意味着蒙洼人民要舍弃家园。记录视频里他们连夜拖家带口,牵牛赶鹅的往外走,是他们看到洪水侵入家园时婆娑的泪眼。这里是我的家,灾后他们第一时间返回家乡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水退人进,人进田绿。同时大力发展柳编、板鸭、蔬菜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惧艰险,不怕困难的向前走。在随访中,村民回忆起20年泄洪说道:“我记得可清楚了,当时雨下里大,那哗哗得下,水都趟到了人大腿这,都连夜走,往那边安全的地方走,那小伙子往有水的地方走。这谁不怕呀,搁这大的雨,都怕。家里的东西都冲跑了,田里淹的都是水,一眼望过去都是水汪汪的一片。但人军人就往咱这来,人家心里有咱。人一趟一趟地来着给送吃的喝的,这都淹的哪儿也去不了,都靠这干部民兵划着那皮筏艇来回送。你说,这么大得水,谁不怕呀,但他们就往那去。哎,真的要谢谢他们,谢谢现在的共产党,咱们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的,你看这生活,多好啊。”在问及蓄洪过程中有没有过退缩或者是胆怯?党员同志表示:“那怎么可能呢!我是党员,党把这个任务庄严的交给我。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我感到很荣耀,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人民!”军民团结、干群同心在大家的描述中生动的显现出来。
图为先锋党员为实践队员讲述蓄洪经历 通讯员 郑佳园 摄

我在这里真切的感受到了王家坝精神的生命力,精神抖擞的王家坝人不断探索,必会走入更璀璨的道路。这里有故事,有历史。我会铭记这段经历,并积极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实践生活中,将王家坝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为红色基因传承奉献力量。
 
作者:方雯雯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 西昌学院学子三下乡:同筑生态文明,共绘凉山画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