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了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赴四地“微经济·微人物”特色小镇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芜湖分队来到了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进行调研。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峨山镇的沈弄村。
“我们这儿叫七山两水一分田”,峨山镇副镇长伍枝俊这样介绍,峨山镇多丘陵,有大片农田的村子不多,唯一有着千亩良田的沈弄村自然成为了峨山镇的农业种植核心。把这样特殊的地方作为调研的开始让我非常期待。

在去沈弄村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象这个农田大村可能的模样。到了村委会后,沈弄村村委赵书记声情并茂地向我们团队介绍了沈弄村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特色产业,但由于缺乏对农业的经验与想象力,我们听得似懂非懂。赵书记笑笑表示理解,和村代表商量要直接采取最有效的调研方式——由村代表带领,我们团队自己去把沈弄村的特色产业“走一趟”。
村委会设在村口,得再“拐”一截路才算进入村子里。“拐”过来后,引入眼帘的乡村画卷还是令我惊叹不已,即使我已经想象了很多次:远处,道路的尽头,井然有致的村落里徐徐升起几缕炊烟;近处,成片的绿油油的水田上常有白鹭停留憩息,农民们三三两两在田间地头穿行。果然,只有亲眼见到了、亲身处于了,我们才能明白赵书记提起村子里“五个千亩”规模农业产业(即千亩莲藕、千亩水产、千亩蔬菜、千亩瓜果和千亩芜湖智慧大米)成功建设时的自豪。
在大路上,我们看着千亩荷塘看不到头,碧绿的叶与粉嫩的花相映,让看到此景的人生出一阵清凉。顺着小路走入其中,又发现这里的荷花荷叶确实生长得强盛粗壮,我们已经站在有点高度的田埂上了,它们仍枝枝都能超过我们的半身,不怪能给人大树之荫蔽感。

再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沈弄村老王家瓜果采摘园,这是沈弄村千亩瓜果的一部分。在一排排搭建好的特殊大棚里,藤上挂满了鲜嫩的葡萄,品种非常丰富。因为现在葡萄还没成熟,所以都是翠绿色的,但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倒像一颗颗碧玉似的翡翠。在农户的指导下,我们也体验了一把种植的乐趣。
最后村代表带着我们走进了华园米业产业园,亲身走进现场,去了解千亩智慧大米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她的介绍和对水稻处理过程的观摩,我们知道了这个基地通过数据采集、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实现水稻从种子到收获的全过程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着力于打造芜湖本土品牌。同时,还种植了50亩的再生稻——一种一茬收两季,可以减少生产成本,生产价值比较高。在回村委会的路上,我们亲眼见证了无人机播散肥料的过程和自动浇灌系统的运作,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更加切实体验到科技强农的含义。“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较少的人力就能管理大片的农田的原因。”村代表补充道。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只有来到沈弄村、走进沈弄村,我们才可以真正了解沈弄村“土地资源较丰富”的地理条件与这里因地制宜的“五个千亩”特色产业发展。在后续的调研中,希望我们能切实了解到更多村子的特色产业,探寻峨山镇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