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编程旅,筑梦未来行。7月6日至7月17日,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筑梦”实践队来到恩施州建始县花坪民族小学,开展了编程教学活动,为山区儿童带来不一样的假期体验。
如约而至共携手。这虽然是长江大学支教队员第一次来到花坪民族小学,但两校的合作却早已开始。2021年秋,在得知花坪民族小学有编程教育的需求后,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迅速响应,帮助小学成立了少儿编程社团。随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实践队员也开启了“云端编程旅”,通过线上的方式给学生进行编程教育。同时为深化少儿编程的相关知识学习,本次“筑梦”实践队结合暑期“三下乡”活动,来到实地进行暑期兴趣班教学。

做中学思求真知。报名参加本次暑期编程班共49人,是3到5年级学生,虽然很多同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编程课程,但兴趣十足。“老师,我想做一个会在天空中飞的猫。”“老师,我想做植物大战僵尸。”“老师,老师我要做……”趣味的编程课很快在孩子们天马星空的想象中拉开序幕。编程支教课程主要是通过图形化编程软件开展教学,生动有趣的动画导入,妙趣横生的提问互动、精彩纷呈的任务设计……无不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跃。通过老师们细心讲解和耐心指导,孩子们基本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编程任务,有些基础不错的学生甚至能够制作出更为复杂的动画。“这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总有学生比规定的时间早到1个多小时,放学后还不愿走。在我眼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实践队员黄梦晓感慨到。

家校合育谱新篇。经过了解,实践队员发现很多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平时缺乏课外指导,家长对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了解十分有限,认为学习编程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为回应家长困惑,实践队员在支教的最后一天邀请所有家长来到学校,进行了学生学习情况汇报。在汇报中,实践队员深入浅出地给家长讲解了学习编程的优点和本次暑期教学的教学安排以及完成情况。同时邀请了两位学生上台,现场利用编程程序制作出相应动画,以此来展示学习成果。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编程教育作为数字社会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性教育,将为推动自主创新、科技强国起到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强调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此次活动,将少儿编程教育普及到更远地方,让更多的乡村儿童都有机会学习编程,让孩子们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同时,对于实践队员而言,这也是一堂现实的“大思政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支教队员将自己课堂的知识转化为理论实践,积极增长自身才干,撒播创新种子,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