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以学促行传承红色精神,彰显担当赋能乡村振兴
7月14日—18日,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红色血脉永赓续,强国使命勇担当”实践队至湖南汝城沙洲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探寻“半条被子”精神的时代意义为主要内容,以青年热血传承沙洲红色精神,以青年担当助力沙洲村乡村振兴。
走进一座村庄,用“聆听”厚植红色基因
1934年11月,3名女红军借宿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实践队成员担任志愿讲解员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在讲解中穿越时空与大家相见。“半条被子”故事所展现的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激励着实践队成员们牢记初心,将这份温暖带回南粤,撒播向大湾区青年的心田。

图 | 实践队同学化身志愿者于“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进行志愿服务
在“半条被子”精神的鼓舞下,实践队同学们主动要求前往“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担任志愿者,以切实的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志愿服务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对参观游客进行引导、维持陈列馆秩序,并帮助搬运物资、整理书籍,只要是目光所及、需要帮助之处,都有实践队成员的身影。
向往一片农田,用“服务”助力沙洲振兴
“‘半条被子’精神就是一种奉献精神。” 沙洲农旅示范基地的果园老板赖敏成向实践队同学说道。赖敏成从13岁开始务农,为了助力建设农旅示范基地,他毅然决然地种植起了奈李,至今已有320亩果园,是沙洲村最大的果园。但目前,整片果园都还是采取的人工浇灌、采摘。同学们纷纷感慨,自己作为自动化学院的学生,应当将专业技术与乡村实际相结合,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脚踏实地、服务所需、行而不辍,今后必定带着专业技术回到沙州村,用人工智能的先进科技推动果园发展。而后,实践队成员顶着烈日,下到田间地头,进入果园里摘果、搬运、分拣,时值收成之季,实践队同学用实际行动奉献了劳动之力。

图 | 实践队同学于田间进行采摘劳动服务
深入一群村民,用“调研”惠民暖心
经过前几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发觉沙洲村村民以老年人居多,考虑到老年人是诈骗犯罪的主要对象之一,为助力沙洲村反诈防骗工作,进一步提高沙洲村民们的反诈防骗意识,在汝城县沙洲派出所的指导下,实践队队员开展了反诈宣传及调研活动。过程中,实践队以最常在老年人群中出现的养老诈骗为主题,用生动鲜活的案例、简洁通俗的言语向沙洲村民讲解反诈知识。实践队同学们还总结了一系列防范养老诈骗的关键词,并告诉村民们,听到“投资”、“保健”、“中奖”、“公检法”、“子女危急”、“银行卡”、“转账”等关键字眼务必要格外警惕。
“我们不太懂手机的,骗子打电话来我就相信了,还好骗的不多。”实践队走访朱大爷时,他谈及自己被诈骗的经历依然感到自责又气愤,“现在警察经常给我们上课,普及反诈知识,我不会再上当了。”经过一整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同学们了解到,沙洲村原是一个偏僻荒远的小乡村,适龄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当地的老人和儿童守着田地和老屋,年轻人不在身旁,导致老人们对先进科技缺乏认知,尤其是对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不熟悉,正是如此,这些群体也成为了诈骗的主要目标。针对这一情况,汝城县沙洲派出所定期开展反诈防骗工作,并走进每家每户,开展一对一的宣传教育,将反诈融入日常。现如今沙洲村民遭受诈骗率连年下降。
图 | 实践队同学向当地村民宣传反诈知识
本次调研活动共发放100份宣传资料及100份调查问卷,经过数据整理、信息分析,7月18日,在沙洲派出所会议室内,围绕着实践队员们完成的有关沙洲村遭受诈骗情况的调研报告,派出所罗警官与实践队员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交流过程中,罗警官向实践队同学们讲述了沙洲派出所贯彻“半条被子”精神,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经历和真实事迹。实践队的同学们则将自己调研时的所见所感、总结分析分享汇报。沙洲派出所表示,实践队同学们的调研报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希望青年学生能够继续把“半条被子”的精神带到学习生活中,挥洒汗水,深入群众,做有益于人民群众的事。
图 | 实践队成员与派出所民警交流学习
实践的青春最美丽,青春的实践最有益,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红色血脉永赓续,强国使命勇担当”实践队通过暑期“三下乡”走进沙洲、服务沙洲、调研沙洲,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做好宣传者、教育者,弘扬“半条被子”精神,用“小我”的火种,点燃南粤青年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