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学子支教在路上:打造七彩课堂,助力多彩童年
(通讯员 邓沅配)今年是习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十周年,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湖北恩施暑期社会实践队立足学校支教的优良传统,来到建始县大树垭村开展了一系列的“七彩课堂”特色支教活动,帮助小朋友们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小朋友的探索能力,让孩子们在这些实践课中学习科学知识,增长见识。
感受自然之美,守护绿水青山
7月10日,实践队系列特色支教课“七彩课堂”正式开课。实践队队员方小余结合爱护自然理念,开设树叶粘贴画专题课程。“每一片树叶都有其独特的美,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无法想象。”方小余在课上说到。在上课之前,实践队成员带孩子们走进田园,认识植物,采摘树叶,感受大自然之美。课堂上,孩子们在实践队员的帮助下,发挥想象力完成一幅幅漂亮而有趣的树叶粘贴画。“老师,这是我做的孔雀,好看吗?”“老师,能给我和画拍一张照片吗?”孩子们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表现了孩子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树叶粘贴画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感悟美,从而在实践中树立了爱护自然的意识,懂得去守护家乡与祖国的绿水青山。

做绚烂七彩杯,绘就多彩童年
实践队队员张元毅在出发之前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开设一堂简单但充满趣味的科学手工课,于是他想到利用生活中简单的材料——食盐、彩色粉笔、塑料杯等,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体验制作“七彩杯”的乐趣。课堂上,张元毅讲解了三原色的原理,“色彩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颜料的颜色”,小朋友们对此充满兴趣。在制作七彩杯时,孩子们都很认真,各自动手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在食盐上研磨,洁白的食盐便染上的色彩。之后孩子们将上色好的食盐小心地倒入塑料杯中,小朋友们通力合作,用着各自色彩的食盐一层层地铺在杯中,杯中便出现了绚烂的彩虹条纹。
小朋友们一起合作,用各自的颜色汇聚在一起,制成了绚丽的“七彩杯”。这堂制作“七彩杯”特色课程,加强了小朋友的动手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合作交流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团队的力量。这堂课也告诉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小朋友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不同的色彩也正代表着他们的独一无二。

亲近脚下热土,热爱一方水土
实践队队员戴城丞立足于土壤学专业知识,结合全国“土壤三普”的时代背景,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堂土壤实验课。课堂开始之前,队员们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野上亲手挖泥土,小朋友们不怕脏和累,短短几分钟就装满了一整袋的泥土。回到课堂后,小朋友们在戴城丞的引导下,观察土壤的成分和状态,“大家知道土壤里面有什么吗?”戴城丞首先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土壤中有腐殖质,有小动物,还有矿物质和水!”五年级的雷响兴奋地向老师说。“首先将土壤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先观察土壤在水中如何沉降。之后将杯中水搅浑,再准备一个空杯子,用一片卫生纸折叠一个‘纸桥’将两个杯子相连,过后大家就会发现清水就会顺着纸桥流入空杯子中。”戴城丞向大家讲解了实验流程。小朋友们在实践队员的帮助下动手开干,不一会儿孩子们就惊喜地发现空杯中出现了清澈的水。
实践队将课堂的专业知识带入到实践中,带孩子们去进一步认识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土壤,同时告诉孩子保护脚下的土壤。此外,实践队利用“虹吸现象”设计了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实验,同时为孩子们讲解污水处理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对污水处理有个简单的认识,增强孩子们保护水源的意识。
奇思妙想动小手,回收利用我先行
实践队队员周煜桐为孩子们上了一节别出心裁的手工课——旧物焕新貌。在给孩子们介绍了垃圾分类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后,孩子们就开始了天马行空的创作。“这是我用塑料瓶组装的火箭筒”,“这是我用废旧纸箱做的小猫和小狗”孩子们开心的向队员们展示着他们的成果。其中有三位小朋友制作了一件很特别的东西:精心为他们一起领养的小猫咪做了一个小房子——“猫咪之家”。“我很惊叹孩子们的超强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为他们的童心和善良感到温暖。”周煜桐在课后总结到。这堂手工课在对小朋友们进行美育教育的同时,也让他们理解资源回收利用就在身边,一些废旧物品可以回收利用,创造新的价值。

据悉,此次“七彩课堂”支教活动历时七天,实践团队精心谋划、悉心施教,努力为乡村振兴的教育扶贫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也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供了广大舞台。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赴湖北恩施暑期社会实践团 邓沅配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赴湖北恩施暑期社会实践团 桂弘毅 邓沅配 戴城丞